|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郧西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navy 于 2009-12-1 14:37 编辑
去年年底去恩施,在利川县腾龙洞观看了一场原生态土家歌舞,被独具特色的恩施土家原生态艺术所震撼,赞叹恩施人的精明,将文化与旅游巧妙结合,在偏远的荒山中打造出一个旅游圣地,为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战线。前不久去陕西,在柞水县观看了一场商洛花鼓戏,委婉的唱腔,悠扬的音乐,尤其是那鄂西北秦巴方言道白,深深吸引了我。我叹戏、叹言、叹人,更叹十堰的原生态文化。
十堰究竟是否存在原生态文化?回答是肯定的。作为古老的郧阳府治所在地,蕴含了深厚的文化遗存,郧阳文化是博大而且厚重的。但遗憾的是,这种博大深厚的原生态文化正趋于灭绝。在山乡的婚丧嫁娶仪式上,我们目前尚能看到郧阳原生态文化的影子,但也已经被外来文化冲击的不成样子。郧阳的原生态文化到底属于什么系列?客观说,属于秦巴文化系列,是自成体系的独特艺术。在北三县,原始而古老的艺术是:花鼓子、八岔子、地绷子、扎堆子,这些都是俗名,文雅的说就是郧阳花鼓。郧阳花鼓是中国古老的剧种,清光绪年间,郧阳府连年水旱灾害,民不聊生,郧阳人四处逃难,将花鼓朔河而上带到了北边的商洛,从此花鼓在商洛扎根,演化为商洛花鼓。而在商洛花鼓的老家---郧阳,这个原生态艺术除了郧县、郧西乡下的部分老艺人尚能演唱外,已处于近乎灭绝状态。在南三县,传统原生态艺术是山二黄、土二黄、地二黄,学称汉二黄调。南三县目前也只能在埋人上山的路上从吹鼓手那里听到些二黄调,若没有这些吹鼓手,恐怕现在我们在十堰连一点点的二黄声也难闻、难觅了。
我上网查询,结果令人大吃一惊。郧阳花鼓、汉调二黄,作为原生态艺术已经被人申领走了,商洛将花鼓戏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康则通过申遗弄走了汉调二黄。作为郧阳花鼓老家的十堰,作为山二黄主要流传地的十堰一无所获。能怪谁呢?难道我们要把“外来物种---豫剧”申领为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河南笑了,全中国人都会笑了。这就是我们可怜的十堰。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结果?原因不怪乎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下,唱花鼓、二黄不能赚钱了,年轻人受现代文化冲击,觉得原生态艺术太土气,没有人学承了。二是各级政府无人关注,只把眼睛盯个武当山,似乎十堰的文化只有个武当,而没有别的。三是外来物种入侵,十堰自从引入外来剧种豫剧以后,市、县纷纷成立豫剧团,用竹山话、竹溪话、郧西话令人啼笑皆非的道白豫剧、唱腔豫剧,而把祖祖辈辈传承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花鼓戏、二黄调抛弃了;在政府外力干预下,外来物种彻底打破了原生态链,让十堰原生态艺术濒临灭绝。
怎能叫人不伤心、不哀叹?同为秦巴地区城市的十堰---大十堰,在秦巴文化艺术中没有分到哪怕小小的一杯羹。怪谁呢?只怪自己不争气。看似失去了个民歌小调、山野小戏,实际我们失去的是自己的文化艺术!失去了一个巨大的旅游资源,失去了一个可用于发展的经济资源,失去了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文化优势和艺术筹码。可悲可叹!【转自 秦楚论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