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的故乡

[复制链接] 3
回复
3161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480

主题

1811

帖子

1811

积分

版主

注明高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11

宣传大使奖帅气男生奖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27 08:0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郧西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天河,牛郎织女的故乡
——郧西七夕文化”探源

“七夕”就是七月七日这天夜晚,人们都仰望天空,“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华夏民族崇拜的祥瑞出现。也就是“河鼓”星二十八宿之一)与天琴座遥遥相望,后由星到神,再由神到人,发展成牵牛星与织女星相望,中间隔着银河,即天河,王母娘娘划天河,只待七月七日见一面,演变为七夕喜鹊来搭桥,成就牛郎织女见面这一千古美谈。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是我国最著名的四大传说故事之一,即:《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这四大传说被誉为世界文学珍品,是华夏民族文化遗产和民间文学之瑰宝。它最早在中国流传,公元七世纪传入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在日本已是家喻户晓,日本第一部和歌集《万叶集》即是一部以七夕为主题的七夕星歌。1991年就有一批日本学者游客,来到天河口(当时是老河口)称为汉水连天河,但确且说应是天河口。他们认定“天河口”就是诞生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天河”即指王母娘娘划隔的天河。
一、“七夕文化”的内涵
1、七月七日,牛郎星与织女星会面。
“七夕”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天,牛郎织女相爱真情感动上天,王母允许夜上见一面,喜鹊相助,搭成彩虹桥,使一对情人相见。天下女儿为之庆贺,夜静听情话。
2、《搜神记·毛衣女》传说。
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诸鸟飞走,一鸟独不走。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问使女,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
3、汉武帝与西王母的传说。
《博物志》卷三记载:西王母于七月七夜见汉武帝,还带了七枚仙桃与帝分食。
4、“七”的宗教文化色彩。
七日“上弦月”,再七日“满月”,再七日“下弦月”, 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人、埃及人和中国人都认为天上存在七颗神圣的星:太阳、月亮、木星、金星、水星、火星、土星。古称“七曜”,一个轮回相当于一个星期(七天)。
5、“七夕” 蕴涵的中国爱情文化。
①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感天地,泣鬼神。
喜鹊为之搭桥,有情人终成眷属。
②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咏颂牛郎织女爱情的千古佳作,为后世的爱情诗词起着春风化雨的催化作用。
③“七夕节”被公认为中国的“情人节”。
中国古代的伦理与道义说:“死生契阔,与子成悦”。不仅是刻骨铭心,更是夫妇间平淡的忠诚不渝;中国古代还有“尾生存信,抱柱而死”的故事,说得是为了爱情的信义至死不渝;现代人还流传有一句话:“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就是中国情人们的心声写照,是七夕文化的感召力量。
二、“七夕文化”风俗
由于“七夕文化”的主要情节就是牛郎织女相会,畅谈离别之情,情人相会,幽情种种,“夜半无人,天河私语”等等,这便演绎成各种民间情人相会,女子乞巧的活动,久之,相诞成俗。
(一)天河夜话
七夕兰夜,许多女子偷偷躲在茂盛的南瓜棚下,偷偷听牛郎织女情话;也有的在葡萄架下,偷听夜话;还有少男少女、情人幽会在幽静之所,偷情畅谈。郧西的天河河畔,七夕夜晚就有许多情人在河边放河灯,幽会畅情。
(二)拜织女会
七夕之夜,& R" V, H3 u- d% B
?* J, @2 Z9 `8 j* p" p少女、少妇们一起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摆上些瓜果、祥物、红纸、香炉拜祭牛郎、织女,乞求早生贵子,玩之半夜方散。
(三)“七夕乞巧”
姑娘媳妇们大多喜欢心灵手巧,于是在七夕这天夜晚,围在一起,祈求织女传授巧妙手艺,祈求婚姻圆满,祈求爱情长久。这天购买许多工艺品,七夕夜相互斗巧。汉人传有“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巧。”明清《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
(四)做巧食,贺牛生日
七夕这一天,做些巧食出售,“花瓜”、“巧酥”都制一些织女形象图案,还有一些儿童、少妇们采摘鲜花编花环、戴牛角上,恭贺牛过生日。
关于“七夕”节日风俗很多,郧西自古就有“七夕节”之节日风俗,七夕之夜,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情话,七夕之夜拜牛郎织女、斗巧、赛手艺之风各乡镇均有。
三、“七夕文化”的文化影响
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自汉代流传入世以来,历代的文人墨客都为之倾信,为之大加赞颂。据不完全统计,自汉代以来,吟咏“七夕”的诗词歌赋多达3500余篇首。简直是“七夕文化”大观,足可以出一部诗词专集。
1、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之一》佚名作的《迢迢牵牛星》。
2、唐代权德舆、崔涂、窦常、杜牧、杜审言、何仲宣、李贺、李峤、刘言史、李商隐、李郧、李中、刘威、刘禹锡、卢伦、卢殷、杜甫、罗隐、清江等大诗人都吟咏过“七夕”。其中杜牧所作的《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最为著名,成为影响后人的佳作。
3、五代·后唐的杨璞,作有《七夕》绝句。  
4、宋代的秦观的《鹊桥仙》成为吟咏七夕的千古名篇。女词人李清照作的《行香子·七夕》写得也别有一番情韵。
5、明代的汤显祖作有《七夕醉答君东》。
6、清代的姚燮作有《韩庄闸舟中七夕》,这些著名的诗人、词人的佳作都为七夕夜话增添了美丽的花环。
7、近代诗人们对诞生“七夕文化”发源地—天河,也写下了不少名篇诗词。清代诗人王树德在《天河》诗中咏道:“群山万壑助讴吟,牵牛天河情更深,细看衣裳飞洒处,站立虹桥忽归林”。
8、郧西作家诗人闻孝书作有一部《天河行》诗集,对天河的山水风情、传说故事,写了近百首诗词。如《天河织女山》吟道:“亭亭玉立织女山,脉脉含情盼夫还,遥遥相望牛郎峰,滔滔天河水隔断。双双喜鹊空飞舞,只只莺啼鸣其冤,沥沥秋雨化作泪,点点相思洒人间”。
四、“七夕文化”演变
“七夕文化”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是由晋代干宝的《搜神记·毛衣女》演变而来的。最早传说在江西省新余市西南部的仙山湖畔诞生了“毛衣女”故事。这是最早的“天鹅处女型”故事。
清朝未年发现的敦煌石窑中所藏唐代《搜神记·田昆仑》故事,比“毛衣女”有了较大的发展。首先,“男子”有了姓名,田昆仑,据考为黑奴的意思。增添了飞鸟变美女入池洗澡的情节,且说明是三只白鹤。另外,还加了董仲舒的人间因之显贵的方术说教。
解放后,由杰出故事家秦地女讲述,著名民间文学理论家孙剑冰采编的《天牛郎配夫妻》,就将故事发展更加完美、丰满。它把“兄弟分家”、“天鹅洗澡”、“牛郎织女”等同一类型的不同样式的故事巧妙和谐地编织在一起,从而就演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七夕牛郎织女”故事形象。
《天牛郎配夫妻》的诞生,有着深厚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内涵。天上的岳父不满意人间女婿和外孙,并决计害死他们。王母娘娘狠心地拆散他们一家,划一道天河将其隔开,后来在其情意的感动之下,才允许七月七日见一面。这些情节,形象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等级、门第观念。从而颂扬了牛郎织女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和坚贞的爱情追求。
牛郎织女传说故事质朴而浓烈,生动而传神,富于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语言。它是汉民族文化的结晶,故事结构严谨,曲折多变。开头交待牛郎和哥嫂关系(提出矛盾),接着讲叙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跟哥嫂作斗争,兄弟分家(矛盾激化),老牛帮牛郎得到仙女为妻,后织女被天宫召回,老牛又劝牛郎杀了它,披上牛皮、领着孩子,上天追妻(故事高潮)。王母划道天河将其夫妇隔开,鹊儿搭桥助其相会(故事结尾深化)。这种艺术结构,反复回荡,韵味无穷,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最后点出七月七日,人们在葡萄架下,可以偷听这对有情夫妇的切切私语。至此,给“七夕文化”注入强烈的生命力的丰富的艺术感染力。
五、“七夕文化”发源地之说
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的深入,全国各地都在争创文化名牌发源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梁祝文化”发源地,孟姜女文化发源地,白蛇传的文化发源地都已名花有主,无可争议。唯独“牛郎织女传说”的“七夕文化”发源地成为抢手蛋糕。全国有11个地区都争向申报国家非保遗产项目。结果是六地入围,三地被官方认可,形成了“七夕文化”鼎足之势。这三地是:陕西西安,山西和顺,山东沂源“。
(一)“陕西西安说”
中国社科院和民协专家在陕西西安长安区斗门街办南沣村考察发现。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征讨西南诸国,训练水军,开昆明池,池两则有牛郎、织女塑像,至今保存完好,另有石婆庙、石爷庙。社科院研究员贺学君认为,各地争七夕,各有各的道理,但唯有西安拥有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而且千百年来,当地一直认为七夕文化根在西安。
(二)“山西和顺说”
山西和顺县的南天池村有牛郎织女相关地名十多处,除已毁的王母娘娘庙、李天王塔遗址外,还有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庙、织女庙等文化遗存。2006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山西省和顺县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山西省政府已将和顺县的“牛郎织女传说”列入全省第一批“非保”名录。
(三)“山东沂源说”
山东沂源县燕崖乡牛郎官庄村对面的大贤山上有个织女洞,此洞建于唐朝,隔河相望建有牛郎庙,此庙建于明代。由此,专家认定,此处是七夕文化发源地之一。
(四)“南昌说”、“襄樊说”、“安阳说”、“邢台说”、“灵寿说”等
“南昌说”认为“七夕文化”传说故事出自“羽衣仙女”的传说,干宝《搜神记》记有此说。南昌的浴仙池就是羽衣仙女洗浴的地方,所以,牛郎织女的传说就诞生在此地。
襄樊说认为,襄樊的万山,早就有“郑交甫会汉水女神”的传说故事,与牛郎织女的人神恋爱故事血脉相连的。此就是牛郎织女的前身。
河北灵寿认为七夕文化发源地在灵寿,他们决心“打造天下第一爱情山”,举办了灵寿首届“七夕文化节”。
六、“天河”是“七夕文化”发源地
“七夕文化”的核心是牛郎织女的爱情,王母娘娘拆散鸳鸯,划道天河将其隔开,七月七日见一面等内容。这些文化遗存在郧西都能找到。我们郧西天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遗存比陕西西安、山西的和顺、山东的沂源都深厚的多。完全可以申报“七夕文化”发源地国家非保项目。
(一)天河:天河是郧西境内的第三大河流,查遍全国河流,没有一个叫“天河”的。据同治版县志记载:“天河,源出陕西山阳县天桥北行八十里至圆泽始入县界,南流至凌云寨又东流至南关折而南八十里至布袋口,乃此流南折入汉江。明万历四十七年知县黄羽鸠工修河槽,可通小舟,康熙五十二年,大水、凌云寨以下南徒,且失故道。乾隆二十六年春知县胡廷槐督率砍伐,经路稍避第滩险路曲,中多巨石,蔓草恶木,最易滋生,尚冀后人时加修造”。日本汉文学专家从日本找到天河口,老河口学者汤礼春也撰论文说天河口是牛郎织女的故乡。由此说明,天河是很早就有,历史悠久,很可能就是诞生“七夕文化”的地方。
(二)天河口,牛郎庙及传说

天河自陕西山阳县南下三百余华里至天河口而入汉江。天河口古代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小镇,天河口北面的庹家湾地方发现了一处新时期至汉代的文化遗址。2008年考古又发现了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存。说明,天河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天河口北面山上至今保留“牛郎庙遗址”,至今,这里还流传着“牛郎织女的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天河磨沟里住着一个忠厚的小伙子,他的嫂子马氏逼他放牛九头,有十头才能赶回,幸遇神人指点,牛郎才有十头牛,天上织女来到人间,见牛郎忠厚,随违反天规,在老牛的撮合下结为姻缘……。这个传说就是古老的牛郎织女传说。
(三)娘娘山

在天河口北面有一座巍峨的娘娘山。传说是王母娘娘在此修道成仙,且多次在此召见各路神仙,举办蟠桃盛会。现山顶还存在有娘娘庙,天女下凡古树,八仙石船,蟠桃园,灵官殿,石林,龙头香等古迹。可见,当年,王母娘娘就是在这里发觉了牛郎织女的爱情,并划天河将其隔开。
(四)“石公公”与“石婆婆”
在天河中游,郧西县城关镇天丰村的石门湾的山上,有一具高若丈许的石人,状若妇女,人称“石婆婆”。在县城北面的华盖山上有尊石人,状若老头,人称“石公公”。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丰村有个徐姓人家,妻子突然怀孕,生下女儿取名徐芳红,芳红长得漂亮,一天,河边游玩,于本村的放牛郎牛五相见,二人一见钟情。太白金星要将芳红招为儿媳,芳红至死不从,后与牛五成亲生子。于是太白金星就上告到王母那里,说是织女私下凡间与牛五成亲。王母大怒,亲自率天兵下凡捉拿织女,牛五挑着一双儿女随后追赶,王母用簪划条天河将其隔开,并将牛五和织女用定身法定在两岸山上。天长日久牛五和织女就成了石人立在那里。这则民间故事至今还在郧西民间广流传。“石公公”和“石婆婆”石像就是牛郎织女的化身。
(五)牛郎山与织女山
在天河的上游“天河电站”北面二十余里,天河的两岸有两座相望的高山,当地人们传说是“牛郎山”和“织女山”。相传,当年牛郎挑着一双儿女追赶织女时,被王母娘娘划道天河相隔,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久日久之,就形成了一座山峰立在了天河的两岸。现在,当地的年轻人谈恋爱,经常到织女山上幽会、游玩,以求婚姻圆满。年轻的媳妇还到牛郎山烧香,祈求多子多福。
以上种种,与“七夕文化”相关的文化遗存,足以说明,郧西天河,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是牛郎织女的故乡。
七、开发“七夕文化”构想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我国古老著名的四大传说之一,以传说引起的“七夕文化”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热门话题。全国各地有许多地方都在打“七夕文化”品牌。前面所论述的观点、条件、理由充分证明,我们郧西有条件,有能力打“七夕文化”品牌。我们的优越条件,超过了陕西西安、山西和顺和山东的沂源。“七夕文化”的内容条件,文化遗存他们只占了其中一部分,甚至一点点,有些是牵强附会,占不住脚,经不起论证的。但是,人家都申报成功了。西安占了个“早”字,因他找了个汉武帝时的石像作依据。山西和顺占了几个地名,王母娘娘庙、牛郎织女庙等作依据。山东的沂源占有织女洞、牛郎庙、牛郎村为依据,而我们郧西,占有“天河”、“娘娘山”、“牛郎庙”、“石公公与石婆婆”、“牛郎山织女山”等为依据,理由和依据比他们强多了,文化遗存厚实的多。至于“南昌说”、“襄樊说”、“安阳说”、“邢台说”、“灵寿说”等处就更不能和我们相比了。我们只要发奋努力,创造条件,就有可能取得成功。
(一)加强领导,成立“七夕文化”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出面,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局、县文联、县广电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建设局、县旅游局、县教育局及相关乡镇,县作家协会等单位为成员,共同领导“七夕文化”的创建工作。
(二)充实理论研究成果。成立“七夕文化”研究会。从事专门文化研究,并负责申报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会长:纪道清,副会长邹观禄、邹龙权、彭建兵,专家成员:赵天禄、王福升、高彦夫、杨世春、闻孝书、李光红、余建军、权建国、陈方艺、余盛来、黄忠国等人。总编:赵天禄。
(三)举办一次大型“七夕文化”研讨会。聘请大学教授,省民协专家,邀请东南亚、日本、朝鲜、韩国等国的专家学者来此论证,为申报“七夕文化”发源地国家非保作铺垫。
(四)建一座“七夕文化主题公园”。我们不能只有孙悟空和迪斯尼,我们还要牛郎织女。可将公园变成大型婚庆场所,围绕七夕文化开展一系列民间刺绣、针织等手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开展大型“七夕节”文艺庆祝活动。
(五)在天河口沙坝上搭建彩虹桥,形成七夕鹊桥的形象。天河口牛郎庙要增加历史文化遗存,重点加修“石公公”与“石婆婆”处的旅游景观。加修“牛郎山“、“织女山”的旅游景观,要让人们相信“石公公”与“石婆婆”就是牛郎织女的化身。
(六)编辑出版一部“七夕文化”专辑。书名《天河·牛郎织女的故乡》,书中可收辑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天河流域的秀丽风光、照片、散文、诗词、论文、“七夕文化”研究等文章,图文并茂,给申报非保增强文化依据。
由此,我深信,有县委、县政府、县委宣传办的领导,有专家们的论证支持,有文人作家们的共同努力,郧西的“七夕文化”牌一定能打响,我们的“七夕文化”发源地申报一定能成功。

24

主题

4324

帖子

432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26

活跃分子奖优秀新人奖可爱女生奖

QQ
2#
发表于 2009-8-27 11:09:47 | 只看该作者
人才。
冇 时、不 昰 沉 默 ;

               只 昰 、兂 力 訴 説 . ---

159

主题

2062

帖子

2062

积分

金牌会员

随风大侠

Rank: 6Rank: 6

积分
2062

优秀新人奖

3#
发表于 2009-8-27 14:08:21 | 只看该作者
强烈支持!!!!!!!!!!
祝福郧西百业兴旺,
祝福祖国国富民强!

2

主题

5

帖子

5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1

积分
5
4#
发表于 2009-9-17 15:40:22 | 只看该作者

搞怪铃声无限免费下载基地

手机铃声下载大全免费提供搞怪铃声,个性铃声免费下载,日韩欧美流行铃音,mp3铃声,DJ铃声,移动铃声,联通铃声,为广大网民提供经典的手机铃声下载基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郧西论坛微信公众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