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阵痛,为了保护一库清水

[复制链接] 0
回复
276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327

主题

1397

帖子

1397

积分

总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28 22:5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郧西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8月28日,记者乘车从郧西县城前往安家乡,放眼道路两旁是青山隐隐、绿水悠悠。
我们来到安家乡长岗岭村二组,村民毛德均正在地里起挖黄姜,准备栽植核桃树苗。
毛德均说:“这5亩黄姜是我2012种植的,10年前我通过开荒、租赁种植黄姜100多亩,每年收入20多万元,购买了小洋楼和小轿车。”
“现在的黄姜价格如何?起挖改种其他产业划算吗?”
“今年鲜黄姜价格是5元/公斤,每亩收入2500元左右,栽植核桃树4年后才可挂果,亩产大约收入2000多元。现在政府扶持我家种桑养蚕、养猪养羊,种植核桃、板栗等林特经济,年收入10万元左右,比种黄姜减少了一半收入。”毛德均一脸无奈地向记者盘算着他转型发展的经济帐。
黄姜产业曾经是郧西人民的钱袋子,怎么舍得起挖改种其他见效慢的林特产业?
“种黄姜、加工黄姜都会影响水源区水质,安家乡以前是郧西黄姜产业主产区,黄姜面积达15000多亩,现在全乡仅存黄姜面积2000亩。”与我们同行的安家乡党委书记李锋介绍说。
安家乡从2005年开始实施产业调整结构,逐年减少黄姜种植面积,关停了1家皂素厂,1家水泥场和16家重晶石、大理石采矿场,扶持引导百姓发展旅游产业、养殖业和林果产业。
郧西号称“中国黄姜之乡”,“十五”期间,黄姜种植面积已到30多万亩,年均上市黄姜量达8万吨。全县有黄姜加工企业达14家,累计生产皂素(含水解物折合)1400余吨,消化鲜姜20余万吨,入库税金近2000万元,实现GDP447亿元,占全县GDP的288%。
郧西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境内有大小河流1558条,河流总长176719公里,其中汉江流经郧西92公里。为确保“一江清水北送”,郧西致力建设文化旅游强县,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新路。
这样的觉悟源自郧西干部群众的苛求,水源头是敏感区域,任何对水质污染的产业必须是“零容忍”。
“要保住一库清水北送,必将经历一场转型发展的阵痛。我们不仅要为百姓谋划致富出路,还要让百姓既享受青山绿水,也享受绿色经济利益。”郧西县委书记胡俟如是说。
近年来,郧西关停了14家黄姜加工厂和53家污染企业。从此按照“生态、集约、绿色”要求建设工业园区,坚持不再招商有污染、不环保的企业。引进和发展“无烟”企业300多家,同时也拒绝了30多家有污染的企业进驻,多年来保持着零工业污染的良好记录。
融资14亿元,建设改造城市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对穿越县城的5条主河道进行清淤改造。投入10亿元资金实施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荒漠石漠化治理等工程。
每年整合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性资金1亿元和民间资本10亿元,金融资本5亿元投入文化旅游建设,县财政每年整合筹措文化旅游强县专项资金5000万元用于旅游文化挖掘、旅游品牌打造、旅游产业培育、旅游项目开发、旅游人才培养、旅游宣传营销等。
每年设立300万元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和4000万元龙头企业、产业基地、中介组织建设扶持资金,发展马头山羊、蔬菜、核桃、烟叶、桑蚕、山野葡萄等一大批加工型、销售型农业龙头企业。
目前,郧西正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战略转移,培植了机械、建材、水能、风能发电、光能发电、医化、服装、纺织、汽配等300多个生态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工业企业。建成了4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3A级旅游景和8家2A级旅游景区,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记者手记:
保护水源,转型发展,看似理所当然。产业转型换位到老百姓身上,意味着断了财路,切肤之痛是必然的。让人感动的是,他们默默承受了这样的牺牲。而当地政府在铁腕治污,保护一库清水的行动中,扮演的角色也面临两难:转型发展坚决,百姓的利益必须兼顾。在此过程中,他们倾注了温情。不是简单的产业转型,在出台政策扶持的同时,帮着百姓谋划出路,从其他产业中受益,保障他们的基本利益和发展需求。保护生态,再多一些人性的光芒。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郧西论坛微信公众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