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汪家大院:百年古宅的兴衰传说

[复制链接] 0
回复
326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74

主题

297

帖子

29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6-19 14:21:1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郧西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复修后大院正门。

大院鸟瞰。 记者赵虹摄

汪家大院风火墙。 记者赵虹摄
  文/柯尊洪
    电视剧 《乔家大院》反映的是咸丰初年,山西祁县乔家堡乔家大东家乔致广生意上的传奇与辉煌。郧西上津镇的汪家大院规模虽比不上山西的乔家大院,却有着相似的传奇与辉煌。
  汪家大院坐落在郧西县上津古城东北方约十公里处,因附近山脉呈南北走向,山头伸进金钱河,形同青龙吸水,故被当地人称作青龙山。现在所保存下来的汪家大院遗址,是清朝嘉庆三年 (1798年)后修复的,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近日,笔者再次造访汪氏古宅,领略了它的神秘与传奇。
  道人助秀才建汪家大院
  相传清朝中叶,河南、安徽和湖北东南一带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旱灾,致使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其中尤以安徽安庆一带为甚。最后,百姓连树皮、草根也难挖寻,纷纷背井离乡,外出逃荒。
  据史料记载,该三省重大灾情,导致全国粮价纷纷上涨,米价由原来的每石折银1两2钱猛涨到1两8钱。虽朝廷紧急调粮赈灾,仍是杯水车薪,抢粮风暴频频发生。仅乾隆二十一年,安徽、湖广等地就发生抢粮案达200余起,其中安庆一带抢粮案达百余起,声势最大的是市民顾尧年领导的抢粮斗争。为平息抢粮风暴,清政府派兵镇压,为首者杀无赦。
  在这些抢粮百姓中,时年26岁的安庆府太湖县永福乡秀才汪盛如也是抢粮带头人。因为早得内线消息,当官兵前来缉拿时,汪氏夫妇和三个儿子已逃离安庆地界。
  汪家老小五人,一路乞讨,越两黄,过随州,沿汉水逆江而上,耗时一年,在郧阳府上津堡伍峪里桃园沟一山坳里结庐开荒,定居下来。
  两年后的一天傍晚,夕阳西下,汪盛如正悠闲地哼着小曲在茅屋后转悠。正当他吟诗自娱时,只见一身高7尺,着青灰道袍,足踏草鞋,腿缠葛布,头挽发髻的老道翻过山梁,缓缓向他走来。汪盛如忙施礼: “何方仙道降临穷乡,请快到茅舍用茶。”老道还过一揖: “贫道姓张,号一尘,乃武当紫霄宫道人,赴华山访友归来,路过此处。现天色已晚,诚蒙施主挽留,贫道有礼了。”
  不料,第二天早上,老道却高烧不退,卧床不起。汪氏夫妇万分焦急,汪盛如带上银两,赶往上津城内请来医生,经把脉问诊,医生告知,此为伤寒重病,非一日可愈。请医生开过药方,汪盛如匆匆赶回上津,抓来草药,亲自煎药、喂服。在汪氏夫妇的精心调养下,七天后,老道病愈,只是身体虚弱,不便远行。为了不打扰汪氏夫妇,老道执意要走,经汪盛如一番劝说,老道只好留下来歇息。这一歇息,一晃又是二十多天过去了。这天,闲来无事,老道走出茅屋,四处走走。开始并不在意,但经过几天的观察,他越看越惊奇,此地乃千年难寻之洞天福地也。此地左侧一道山梁蜿蜒数十里,迂回将山坳环抱,山脉顺势而下,但头部高昂,呈青龙入海之势。茅屋右侧有一座山横卧,护住了山的南边,形成卧虎觅食。茅屋背后主峰乃十八盘主峰。汪氏茅屋就搭在山凹之侧。老道惊叹:“此乃虎踞龙盘之地也。”
  道士知道凡世间万物皆顺其自然,不可逆天,“天”即“道”,“道”即“自然”,此一;二来,若道破天机,指点迷津,轻则双目失明,重则折去阳寿,这是阴阳家之大忌。
  道士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为报答施主的大恩大德,他还是把这一天机告诉了汪秀才。汪盛如万分感谢,当即发誓,如果真像仙道所言,将视仙道如父母,生则高堂奉养,死泽披麻戴孝,如违誓言,五雷轰顶。
  从此,汪盛如按照道长的意思,由仙道指点三个儿子读书,照看汪家。汪盛如来到上津堡北街,请道士择得吉日,先租下三间商铺,广收鄂陕山货,用大船载运至均州、襄樊等地销售,再从襄樊运回布匹、绸缎、瓷器、食盐等紧俏物资,批销周边商铺,几年下来,汪家富甲一方。
  其实,汪盛如商海得意、汪家不断走向发达之时,也正是清朝中期“乾隆盛世”时期。由于清廷实行一系列积极的经济调整政策,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商品贸易量的增加,使货币流通量与商品贸易量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制钱短缺问题,乾隆帝采纳臣僚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增开制钱炉灶1000座。
  汪盛如借身居深山之利,躲过官方,用白银大量兑购铜钱,建炉铸钱,私制新币,共获银十万两。于是,汪盛如扩建商铺,组建私家船队,生意十分红火。后来由于官府暗查,汪盛如自毁炉灶,专事商贾,生意长兴不衰。
  乾隆二十八年,按照张道士的指点,汪盛如在此建造汪家大院。北依青龙,南傍白虎,坐西朝东,中正乾坤,列五门,进三栋,正厢房屋64间,院子以石条铺基,青砖青瓦,雕梁画栋,耗费数万两白银。并在青龙山嘴植一块五亩左右的竹园,大院周围植桃树数十亩。
  郧阳府赠“忠厚遗训”玉石匾
  据史料记载,汪盛如自乾隆前期来上津桃园沟落户,到乾隆末年,先后三十余年间,人财两旺,名扬鄂陕。
  为汪氏指点迷津的张道士,后来双目失明,虽身居大院,有专人照料,无衣食之忧,但他知晓 “祸福倚伏”、“多藏厚亡”的哲理。
  据当地一位老人讲,在张道士的暗示提醒下,已家财万贯、儿孙满堂、名扬鄂陕的汪盛如,后来大发善心,广积厚德,被当地人称作“汪善人”。
  相传,汪庄主在大院里专设一室,请来名师,让附近山民聪慧童子前来读书,分文不取。到大院来读书的孩子常年有二十多名,且十多年不辍。若遇到旱涝灾年,汪庄主则疏财布施,在上津杨泗庙和十八盘官道开设粥棚,广济贫民。
  乾隆三十年,汪庄主善举经县衙上报郧阳府,知府大人特赠送一块墨玉石匾,上刻“忠厚遗训”,悬挂汪家大院正门,以示褒扬。目前,该匾仍然悬挂在汪家大院复修后的正门上,字迹清晰,刚劲有力。
  据悉,就在此期间,汪盛如三个儿子,皆先后中举,两文一武,在外为官,官至知府、千总、教谕等职。
  白莲教义军焚毁汪家大院
  正值汪氏家族逐渐趋于鼎盛之时,爆发了白莲教起义,自此逐步走向衰败。
  嘉庆元年(1796年)元月,乾隆归政。二月,年仅20岁的王聪儿与姚之富在襄阳揭竿起义。他们利用川鄂陕三省交界的广袤山区,采取流动作战的灵活战术,屡屡摆脱清兵的围追堵截,给清兵以沉重的打击。清政府视王、姚为“虎狼”,责令清军统帅明亮、德弄泰设法擒获。
  嘉庆三年(1798年)初,王聪儿,姚之富派高均德率师从汉中直奔城固、洋县,吸引明亮、德弄泰的主力,自己则率大军由城固出宝鸡,攻打眉县、周至,意欲夺取西安,因清兵早已设防,王聪儿只得绕道山阳,于二月中旬回师上津。
  王聪儿得知,此时的汪盛如富甲一方,三子皆在朝为官,其中一个儿子汪正龙在清军总指挥明亮手下任千总,参与镇压白莲教起义。王聪儿便派义军一部,直取桃园沟,烧毁汪家大院,获粮数百石,钱币数万,汪盛如一气之下,卧床不起,于嘉庆三年(1798年)七月二十八日病死,时年69岁。
  汪氏三子获悉,回乡料理父亲后事。嘉庆帝特恩赐为汪公立碑,并令官府拨银修复汪家大院,改原大院规制五门为三门,一正二厢,复院48间。我们今天看到的汪家大院,就是复院后的大院遗址。
  之后的两百多年里,汪家大院仍有汪家后裔或他姓居住,除正院主墙体外,厢房进行过多次改动,原貌已不复存在。
  汪氏家族盛极而衰
  据当地人讲,白莲教首领王聪儿火烧汪家庄园,汪盛如气死桃园沟,使汪家大院元气大伤。
  虽汪氏家族“劫”后余生,但这突如其来的灾难却被汪氏三兄弟看作是张道士蓄意算计所致。从此,双目失明的老道被汪家人安排在磨坊推磨,终日粗茶淡饭,如做牛马。
  一日,从均州来此修复庄园的李木匠事毕要回家。张道士得此消息,晚饭之时,请匠人到寝室有事相托。饭毕,李木匠来到道人住舍。室内破烂不堪,霉气扑鼻,眼前的情景令李木匠大为吃惊。老道人请木匠坐定,道出了他心中的秘密:“贫道姓张,号一尘,祖籍均州,自幼双亲双亡,十五岁遁隐空门,学道武当。因感谢老庄主救命之恩,为庄主择得福地,筹办此汪氏大院,并在桃园沟落居至今。我目睹老庄主泽心仁厚,救人苦难,治家有方,能经营到今天这一步,实属不易。然其子汪正龙官居千总,涂炭生灵,终酿大祸,使庄园罹难。此乃子孙作孽所致,与贫道择地何干?!现汪氏兄弟将此劫难嫁祸于我,责罚我天天碾米推磨,牛马不如。长久这样下去,我将不久于人世,抛尸荒野无人知晓。”
  李木匠同情张道士的遭遇,便按照张道士的嘱咐,第二天取其拂尘,来到武当紫霄宫,拜过真武大帝,寻得张道士的徒弟、号无闻的道士,将张道士的拂尘交上。
  据传,嘉庆四年六月的一天,正当午时,从庄园北边泛起一片红云,顷刻之间,乌云滚滚,狂风大作。只见一片红光从青龙山直射青龙嘴,只听一声霹雳,前青龙山嘴被劈掉,乱石塞满桃园沟,随着山嘴坍塌,山间竹园一片爆响,小桶粗细的大竹根根断裂,竹内露出竹人、竹马,血迹斑斑,一片惨象!之后不到三年的时间里,老三汪正龙因剿“匪”不力,兵败四川,老大、老二因牵涉贪污案,皆先后罢官还民。汪家从此败落,一蹶不振。
  据当地老百姓说,山嘴那棵白果树,是重新长出来的,那是当年被砍掉的大白果树的根系生发出的。那一块长势良好的竹子,也是近些年生发出的……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郧西论坛微信公众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