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中段的茶马古道——上津!

[复制链接] 0
回复
3296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788

主题

1830

帖子

183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3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5 21:0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郧西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汉江中段的“茶马古道”(以下简称 “古道”),指襄阳老河口市至十堰市郧西上津镇与陕南古道衔接的一段路。汉江南北两岸的古道多为羊肠小道,因茶马运输交易而开辟,集民间商道、民间文化交流通道、匪道等于一体,主要是私贩茶马的东西向通道。明朝时,当时荆州所属的黄州(今黄冈)、武昌(今属武汉)等地是重要产茶区,产出的茶有相当一部分由船从汉阳(今属武汉)运进汉江,至襄阳,分多路销售。本文所指的汉江中段古道,主要是茶被运至襄阳老河口汉江码头后,部分私茶从老河口上岸,一部分从汉江北的丹江口市贩运至陕西;一部分从汉江南岸的襄阳市谷城县进入武当山,之后运往陕西。这两条古道大致沿汉江两岸布局,长达六千余里,沿途设有客栈、饭店等,为贩运茶、马的商人提供休整吃住的场所。
  因道路艰险,茶马运送速度慢,一天走不到25公里,古道上有集骡马、饭店、商店等功能于一体的商栈,并形成了以15公里至25公里为间隔分布的特点。

  历史上三条茶马古道
  我国的茶马古道有三条,一条经陕、川、藏通向境外;一条经陕、滇、藏通往境外;一条经滇、藏通往境外。这三条茶马古道均是从我国古代茶马古道上截取的一部分,截取的界点就在郧西县上津镇,都不包括我国古代茶马古道中秦岭以东的中原至南方的茶马古道。其实历史上茶马古道最繁荣的交易点在武当山特区和郧西县上津镇一带。清朝嘉庆年间,严如煌著的 《三省边防备览》里,记有与我市茶、马、盐古道相关的内容:“山中路路相通,飞鸟不到,人可渡越。”此处的 “山”指秦巴山区。
  历史上,为争夺茶、盐资源,发生在鄂陕川(今重庆市,下同)一带的争战不断。战国时期,上津关属楚。公元前316年,巴国灭亡后,楚国占据其盐泉,从此秦楚两国为争夺食盐资源进行了长达60余年的战争。
  茶树在武当山地区的广泛种植,是从明朝开始的。明朝,皇家以现在的丹江口市官山镇为中心封了“桃源道域”,供武当山一带的道士种植桃树和茶树,产出的武当茶成为贡品。

  上津关与茶马盐古道
  在郧山汉水间,有一条号称“秦楚咽喉,天子渡口”的金钱河,它孕育了上津关的历史和文明。金钱河源于陕西省柞水县东北,从陕西山阳县漫川关镇南部进入郧西,经郧西县上津镇、六郎乡至夹河镇进入汉江。传说明代大兴武当时,部分建筑材料借这条河的洪水转运,河里的蛤蟆和蛇顺河流进入汉江,至武当山脚下,蛤蟆和蛇爬上武当山天柱峰,变成金砖金瓦,成为修建武当山金顶的材料,金钱河由此得名。
  金钱河河腹有一段宽阔的关口,被称为“天子渡口”,在秦楚旧地的贸易中产生了重要经济价值,因此获得“金钱”漂流的佳话。金钱河中的“天子渡口”指的就是上津关,“上津关”三字中的“上”指天子,“津”即渡口。金钱河曾是南粮北运、南茶北运的重要贸易通道,在唐朝中叶,这里成为附近槽运的中心,被称为“上津道”,是私茶和私盐运到陕西山阳县、商南县等地的集散地。
  上津关现为郧西县上津镇,但从历史资料看,上津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是秦楚争夺的要地。据《郧西县志》等资料记载,上津古代“曾14次被设县、6次被设郡、2次被设州”,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上津关有以下三大特点。
  关隘险要。上津关是秦巴山区中的险要关隘,是重要的战略口岸,在政治、军事上的作用十分重要,历史上是各种势力在秦巴山区崇山峻岭中角力的前沿,在这里设置行政机构有重要的防卫意义。
  私货贩运的通道。上津坐落在汉江中游金钱河这条支流的中段,是汉江上一处既隐蔽又通达南北的便利关口。在这里既可阻扰私货贩运,又能为私货交易提供方便。从这里分流出的大批盐、茶等,主要向四川、陕西、山西、云南、西藏等地扩散。
  栈道密布。由于秦巴山区山势陡峭,隐蔽了密林中四通八达的栈道网络,这些栈道虽险恶但通达,为茶、马、盐、毛皮等货物走私零贩运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特点,使上津关成为历史上战乱连连,又经贸昌盛的特殊城池。
  上津古城保存较好,上津古城遗址在今上津南门外200米处,现存城池为砖石结构,城楼已荒废,建于明朝永乐元年,次年春竣工,后经多次复修,周长1236.6米,高6.8米,设有5门,城墙齐全,为湖北省惟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县城。
  1985年,上津古城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津古城依山傍水,古代为避洪水威胁,当地人沿河植柳,这些柳树年久成片,故上津古城又被称为“柳州城”。

  上津关与茶马古道及古盐道的关系
  鄂西北与陕南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吃茶靠江边,吃盐靠四川”。从四川通往鄂西北和陕南贩运私茶、私盐的古道历史悠久,上津就是川、鄂、陕古道上茶、盐等货物集散的要地。茶从汉口被运进汉江,经襄阳市老河口及我市的武当山特区、郧阳区、郧西县夹河进入上津。因上津通四川、连山陕,茶马古道和古盐道在上津合并。上津成为鄂西北向陕南、陕北、山西、内蒙古等地运输、售卖私货的中转站。
  上津古盐道属“北盐古道”,当地人称“秦楚古道”,是长达1500公里的羊肠小道。

  上津的商务会馆
  在上津有黄州、武昌、山陕等会馆,这些会馆西接川盐、南接鄂茶、北接骡马,成为茶、盐、骡马转运交易的重要地点。上津黄州、武昌会馆把从汉口经汉江船运的大部分茶叶卖给上津的山陕会馆,少部分卖往四川。
  在古盐道上,人们把称茶叶叫“回头货”。在上津码头,人们从船上把大布包茶叶运往会馆仓库,然后会馆把大布包茶叶打开,先用黑皮纸改成小包,再用草纸把6小包包成一大包,然后叠放到竹片编的方形“席包篓”中。席包篓外用黑皮纸糊住,再刷上熟桐油。这种三层包装防潮、防损,便于在栈道上背运。茶叶贸易的兴盛,带动了当时郧西县景阳、夹河一带皮纸制造业和席包篓编织业的兴盛。
  在明代,茶、盐贸易受到控制,贩运茶、盐必须经地方相关部门批准,这些部门限额向商人发放从事茶、盐贸易的引票,否则以私贩茶、盐定罪,严重的可定死罪。《秦巴古盐道》一书记载:“到了明代,茶、盐贸易受到控制,商人必须按政府规定换取引票进行贩运。贩运茶盐的地点和数量都有严格规定,违反者就算私贩,茶盐私贩在明代可判要犯死罪。”上津关被包围在秦巴群山中,山间羊肠小道和险陡栈道不易被官方查处,在明代,这里茶盐的私贩运输十分盛行。
  贩运私茶、私盐的“盐脚子”(又称“盐背子”)都是贫穷山民,为养家糊口私贩茶盐赚点辛苦钱,是拿生命在丛林古道上奔走,他们不怕艰险、不畏辛苦。相关史料记载:“在鸡心岭(湖北、陕西、重庆交界处,位于竹溪县)盐道上时有滑坠壑者,人货俱粉矣!”从上津到四川和陕南有栈道和商津道两种古道。《三省山内风土杂记》记载:栈道有木栈道、石栈道、孔栈道多种,分布于山峦重叠、道路险恶的秦巴山区峻岭中。盐脚子不走大道、不住客栈,白天在林中取石支锅(垒灶台)、拾柴烧饭,夜晚宿住岩屋,以树为床。历史上死在古盐道上的苦力不计其数。
  商津道是指从上津古城延伸出来的三条古栈道:分别到四川大宁盐厂(今属重庆市巫溪县宁厂镇),陕南一带,湖北关、羊角洞。上津与商洛相连,山大林深,便于躲避官兵盘查,这是上津古城中的山陕会馆为运茶、运盐开辟的险道。盐脚子在商津道上行走,如行云中,十分惊险。
  另据资料记载,清代至中华民国,来往上津关的木船每日不少于30艘,进关、出关的马帮骡子不少于50匹。
  商会会馆也被当地人称为庙,是上津关商业的原始组织形态,具有地缘、血缘、业缘三重性。各地客商、移民涌入上津形成许多帮派组织,于是各种庙、馆、堂如雨后春笋般被修建起来,这些建筑规模宏大宽敞,能容千人聚会、吃住、交易、存货等。会馆大多是同乡会的会所,它们保护同乡利益,为在上津的同乡提供住宿场所、商贸信息、货物交易存储场地、联络交往、维护权益等服务。会馆也是外地移民前来投靠时所依赖的场所。茶道、盐道上货物的出售,几乎被会馆垄断。会馆供奉有乡亲们崇拜的偶像,设有祭祀场所,经常开展公益活动,定期举办集会,还设宴组织唱戏等。会馆成为本籍客商之间及与当地人交往的重要场所。会馆还举行祭祀活动。

  上津流传着茶马古道
  民歌和故事
  上津古城从古至今流传着很多优美浪漫、让人记忆深刻的民歌和故事。“鄂陕的哥哥,川中的妹娃儿……”这类歌曲在古道上久唱不衰。情意浓烈的民间文学,消除了古道小贩的寂寞和疲乏,演绎了许多惊险、缠绵、温馨、悲伤的故事。《郧西民间歌曲集》一书中收录的《送郎歌》、《郎到四川去挑盐》、《小郎上四川》、《上茶园》、《摆茶盆》等歌曲,及一批在郧西上津、景阳、六郎、夹河一带流传,内容有关茶盐与情人的民歌,道出了劳工贩运茶、马、盐的各种辛酸,也唱出了上津古道上把茶当成不可或缺生活用品的习惯。
  上津交易批量春茶的时间,集中在农历三月初三前后的武庙会期间,交易时,茶船与马帮贸易频繁。
  年节期间做客上津,不管是到了认识还是不认识的人家,首先主人都会敬上一碗茶,这碗茶叫 “迎客上茶”,有的上的是米酒或糖鸡蛋,但表达的都是欢迎的意思。“春忙无空水当茶”、“寒夜来客茶当酒”,这在当地已成习俗。
  茶还是古代上津人定亲的必需品,定亲要“吃茶”,叫“定茶”,“一女不吃二茶”。娶亲时,新娘进了男方家的门,有人会送上一杯香茶。新娘入洞房,孩童会送上喜茶,新娘接茶后,要丢一枚铜钱在茶盘中。农忙季节,农户换工协作,主人除好酒、好饭招待乡邻,一天还要送两次茶水到地头,叫“歇火茶”。上午送歇火茶的一般是女主人,若有打山锣鼓的班子,见女主人来送茶,鼓点子和唱腔就会转为悠扬的旋律,以作赞颂。
  上津古时种茶的人家很少,没有大面积的茶园,都是小家小户种的家园茶。人们在田边地头、房前屋后种几棵茶树,自收、自炒、自喝。明代黄州等地的流民落户上津后,才有人兴茶。上津人种茶与汉江及长江流域的人迁入有关。
  芳骞茶——武当道茶之祖
  武当道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相关史料记载:“神农尝百草时,一日遇七十二毒,以荼解之。”“荼”指的就是茶。据传,炎帝、黄帝时,净乐国太子在武当山修行,以茶解渴,太子14年后成神,飞身坐武当山天柱峰,道人以茶供之。宋元时,马瑞临(公元1254年—1324年)所著的《文献通考》记载:“太和山出骞林茶,初泡极苦涩,至三四次泡,清香特异,以为茶宝。”文中“骞”指的就是芳骞茶,“林”则指出了当地芳骞茶树木众多。芳骞茶不仅用以供奉真武大帝,还是接待香客的珍品。明代,有藩王在武当山神道上建庵,庙会期间,藩王泡制芳骞茶在庵前设茶水,慰劳香客。
  明朝洪武年间,武当山芳骞茶被列为贡品,至明末农民起义,停止贡茶。明朝吴承恩登武当山采风,心仪芳骞茶树林,并把它写进《西游记》第九十回:“东极妙岩宫”有“骞林”,孙悟空到武当山也见“日映骞林翠雾浪”,可见当时芳骞茶树之多。芳骞茶的“骞”是飞的意思,取道家成仙飞身之意。芳骞茶“清香特异”,故称其树为“芳骞树”。

  武当庙会茶马贸易兴盛
  武当道茶之祖是芳骞茶,产量较少,而且大多采自深山古茶树。武当道茶成为贡品,畅销的根源得从武当山农历三月初三的庙会说起。宋代,在武当山农历三月初三的庙会上,有人以1000公斤老陈茶换马50匹,可见武当山庙会茶马交易在宋代已兴盛。
  元朝建立后,政权并不稳定,皇帝就借汉族人敬奉武当山真武大帝“佑圣真君”的名义,宣扬“君权神授”思想。恰好,元仁宗出生在农历三月初三,与真武大帝生日同一天,于是元仁宗自称转世真武,下圣旨要求全国各地把“天子万寿节与真武大帝同庆”。元仁宗曾下圣旨封五龙宫等武当山建筑为“万寿宫”。延佑元年农历冬月,元仁宗加赐五龙宫为“大五龙灵应万寿宫”,赐紫霄宫为“大万寿紫霄元圣宫”,还立了《大五龙灵应万寿宫碑》。元朝自皇庆三年起,受皇室重视的农历三月初三武当山万寿节庙会受到皇室“致祭”,形成具有全国影响的习俗,直至元末战乱,朝山进香人数减少,朝祭的热情才逐渐减退。
  元代武当山兴盛时期,蒙古族的人在农历三月初三、九月初九都要举办朝山庙会,皇亲国戚及部落首领都要借庙会召开之际把马匹、皮毛及土特产品运到武当山交易,之后向北方贩回奇缺的茶、盐、丝绸、布匹、珠宝玉器等。这促使华中及东南的商客纷纷前来赶武当庙会,销售货物,这又促进了茶马古道向东南的延伸。
  而从武当庙会贩到北方的茶,在商贩的鼓吹下,被不明就里的人认为是“武当道茶”。
  明代武当庙会繁荣与茶马古道的发展
  明代,由于永乐皇帝不遗余力地大修武当和嘉靖皇帝大修武当,使武当山成为举世闻名的道教圣地。当时,皇帝不断下旨,要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九月初九,藩王要参加朝山进香的武当庙会及参与教务活动,由此带动了全国各地道教信徒以及大商家到武当山朝拜进香、从事物资贸易,久而久之形成例俗达百年之久。尤以闽、江、浙、粤一带产茶地的民众,带茶朝山为最。资料记载,陕西、山西、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等地的香客、商队及马帮也纷纷前来。
  一年中,到武当山进香的第一个高潮是农历三月初三,这时,江、浙、闽等地的商人,多在农历二月组成船队,带上茶、丝等土特产品,及神器、乐工、香表等进入长江,再由长江转至汉江,浩浩荡荡直达武当山下的均州城外(现丹江口市)的汉江江面上。一年中武当庙会的第二个旺季是农历九月初九的真武大帝升天日。两次盛大庙会给武当山的茶马贸易带来空前良机。农历二月,闽、浙及岭南的春茶已上市,借农历三月武当庙会卖给北方来的马帮,这些茶比中原的春茶约早一个月上市,物稀价贵。
  明朝规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九月初九前后,各地藩王、商客到武当山朝觐期间,神器、香品、土特产运输交易免收税费,这进一步促进了武当庙会商贸的繁荣。农历三月初三前后,武当山下的汉江沧浪亭至丹江口市的龙口、文笔塔下一带的江面停泊的船只,大部分是华东商人船运的物资。原均州城西至草店街(现属武当山特区)的江面停泊了很多从郧西、郧阳区、张湾区黄龙以及陕西来的船只,运的多是盐、灯草、木耳、香菇等产品。在这一段江岸边的牛行、骡马店,满是从汉江中上游茶马古道赶往武当山参加庙会的西北、西南的马帮。在庙会上的茶、盐、马交易中,多数马帮连货带马一起卖给南方来的商贩,又从这些商贩手中购进大量茶叶、丝绸、棉布等物资。
  武当道茶即芳骞茶产量极少,而且都是从古树采的叶。庙会上交易的茶叶主要来自商船和道观中的进香茶品。武当九宫、八观、三十六岩庙、七十二庵堂均收有香客进献的大量春茶,道人自留部分作为供茶及饮用茶品外,其余的茶都卖给了北方来的商客及信众。武当供品茶与民间的进香茶、庙会茶马交易的批量茶被茶商混为一谈,卖到北方都成了“武当道茶”。
  从以上资料不难看出,“茶马古道”的东段与人们习惯上认为的“茶马古道”是连接在一起的,并与出川的“古盐道”融合为一体。东西茶马古道的衔接点及形成历史都与武当庙会及上津关古代的特殊商贸环境有关。

  汉江中段茶马古道线路
  (一)上津至四川(今重庆市)大宁盐厂盐茶古道路线:自上津经郧西六郎关、郧西夹河关、陕西白河县、竹溪县、竹溪泉溪及丰溪、鸡心岭至四川大宁镇盐厂。
  (二)上津至陕西商南、山阳茶盐古道线路:郧西县城是上津到陕西商南、商州的重要骡马通道。因县城东五里有苏家坡,这条古道被称为 “苏家通道”。整条古道中,从上津到商州的骡马通道被称为“名利商州路”。因贩运私茶、私盐要躲过关卡,这些商贩有时白天藏在深山老林中,夜晚摸黑赶路。南方茶商要到商南、商洛也要经过夹河关、上津关等码头。明朝万历时期成书的 《郧阳府志》中收录的有明代郧西县令黄翊写的《郧西县新治天河纪》,其中记载:“天河一通于汉,则南迤荆襄;西通褒、沔;右连房、竹;左控商、於,为秦、楚、蜀汉之要津。”
  (三)上津至武昌茶马古道线路:上津关、六郞关、夹河关、黄龙滩、郧阳区、丹江口市、襄阳市、安陆市至汉江入长江处。基本沿汉江的官方水陆古道运输茶叶,从黄龙滩往南,有少量偷运私盐的贸易。
  (四)上津以西的茶马古道线路:经郧西的磨沟、白果树湾、观音寺、黄家沟、龙王渡至湖北关,经羊角洞栈道达陕西省。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郧西论坛微信公众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