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郧西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1日上午,郧西安家乡长岗岭村,60岁的胡余菊小心翼翼地从水窖中取来一桶水,回到土坯房,开始一天的劳作。 多山少地缺水,是长岗岭村的写照。每逢大雨,当地居民如迎接节日一般,满心欢喜地收集雨水,珍藏在水窖里,作为生活饮用水。而上一场大雨,是在半年前。 “没有地,又常年生病。一家人一年只能靠养蚕挣六七千块。”说到收入,患有多处结石的胡余菊习惯性地揉了揉腰。长岗岭村共228户人家,像胡余菊这样的贫困户有117户。整个村子人均耕地不足1.5亩,贫困户家庭基本缺乏劳动力。如何能让他们脱贫致富?当地干部想了很多办法,但种种限制让村里脱贫之路举步维艰。 去年10月,省科技厅扶贫工作队的到来,转机出现了。 “采桑养蚕难以机械化,养猪牛羊投入太大风险高,收益不稳定。”省科技厅扶贫工作队队长肖松说,如何让缺乏劳动量力的100多户村民脱贫,工作队员多次入户走访,实地调查,先后组织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武汉市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专家赴长岗岭村,对已有桑蚕、生猪、核桃、马头山羊等产业“问诊把脉”。 桑树枝成了专家眼中的宝 “在专家调研下,我们决定将桑枝变废为宝种植食用菌。”肖松介绍,利用桑枝栽培出的食用菌不但产量高、品质优,且色泽美、口感好。这项技术的成功,延长了蚕桑产业的产业链。 “没想到,我们当柴烧的老桑树枝会成为专家眼中的宝。”村支书毛德均说,当地500亩桑树全是抗旱品种,长到半人高就要修枝,大量桑枝过去只能被当柴烧。 通过桑枝栽培技术,修剪下的桑枝条,经粉碎、装袋、制种一系列工艺流程,进行大棚栽培,就会生长出桑蚕菌。但这一扶贫计划,最初没有多少贫困户认可。 55岁村民潘外平解释说,虽然扶贫工作队不让大家出一分钱,但贫困户身体都不好,怕出了力,又赚不到钱。 为让大家对脱贫之路有信心,肖松和村干部商量决定,先干起来!干出效果,大伙自然就会加入。 于是,由省科技厅提供的150万扶贫资金,大部分用于采购食用菌加工所需要的设备,以及养殖食用菌所需要的大棚搭建。同时,扶贫工作队还请来专职技术员,为贫困户讲解养殖食用菌要点。而贫困户只需提供100斤桑树枝,就可换购10袋已经点菌了的菌袋。只需适当看管,几个月后,食用菌就会长出来。 贫困户加入了养菌队伍 “我们第一期总共60000袋,成活率99.9%。”肖松介绍,一袋菌袋大概可长出5斤食用菌,一般贫困户一年可养殖1500到2000袋,这些还处于生长期的食用菌全都有了买家,按市场价估算,每户贫困户一年增收应在2万元以上。 看到脱贫希望,很多贫困户加入到养菌队伍。“一开始是20户,现在已有60户了。”村支书毛德均说,扶贫工作队还在当地成立养菌合作社,将投入的扶贫资金转化为股份,整个养菌利润的两成归村集体所有,补充了村集体收入不足的短板,村集体和部分村民入股一成,剩下七成收入再次对贫困户分红。 “自己可以养殖,还能拿到合作社的分红!”在食用菌养殖大棚,多名贫困户称,他们对脱贫充满希望。记者文俊 通讯员丘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