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郧西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曾经河里的鱼都被污水毒死 如今山清水秀成了4A景区湖北省的郧西县,是一个并不大的县城,但小小的县城,却是我国的“黄姜之乡”,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郧西县60%的土地都被用来种黄姜,黄姜是加工药用皂素的一种重要原料,也是当地的一个支柱产业。但黄姜加工会产生大量的废水,严重污染当地的水源...
郧西县紧挨着汉江,这里是南水北调的核心水源区,一方面要保证地方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又必须要保护好水源地的环境,这样的难题,郧西县将如何面对呢?
种牧草 搞养殖 黄姜加工户瞄准新产业
湖北省郧西县观音赚头沟畜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彭天贵:牛吃草,牛粪做食用菌,食用菌的料以后喂猪,猪粪进沼气池上草,终究目标是两句话,打造景观畜牧业,草原森林蒙古包,骑马驾车放牛羊。
看着已成雏形的牧场,彭天贵心里的愿景也逐渐明朗,经过三年多的建设,这片占地3380亩的高山牧场已初具规模,未来彭天贵要在这里打造一个山顶上的草原牧场,发展景观畜牧业。
今年65岁的彭天贵这是二次创业,在郧西县黄姜发展兴盛的时期,他曾经开了一家黄姜加工厂。郧西盛产黄姜,黄姜中可以提炼出皂素,这是一种被称为“植物黄金”的药物成分,可就在提炼这种“植物黄金”的过程中,需要用浓盐酸对发酵的黄姜进行酸性分解,然后再用大量的清水进行清洗,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废水。
彭天贵:酸水含酸量高,pH值最高都是2、3,还有一个就是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严重超标,氨氮超标、色素超标,污染也是比较厉害。
据测算,每生产1吨皂素需要鲜黄姜130吨到180吨,工业盐酸15-20吨,消耗水400-500吨。当年郧西县的十多家黄姜加工企业一年的废水量就超过50万吨。由于黄姜中大量的淀粉、纤维素被水解成糖分残留在废水中,使废水的有机物含量高、色泽深,排放到河流中容易发黑发臭,对当地的生活用水和河流水质造成严重污染。
2007年,郧西县要求境内的14家黄姜加工企业全部关停,彭天贵也不得不关停了他的厂子。黄姜厂关闭之后,彭天贵开过黏土砖厂,还搞过房地产开发,但是都没有做下去,直到三年前他又回到了这里。
彭天贵:最后选择搞绿色产品,搞畜牧业,我在全县选了50多个地方跑了七个乡镇,最后相中这个地方,叫观音村十组莲花山,2013年开始勘察的,2014年6月份登记注册,注册资金1750万,干了三年。
从2014年开始,彭天贵一家都是吃住在山上,修路、整理土地、种植牧草,养鸡养牛,眼看着牧场一点一点有了变化。现在已经孵化了3000多只林下五黑鸡,还养殖了100多头黄牛,种了760亩牧草,今年还准备养200只马头山羊。做道路的水泥硬化,吸引游客来这里度假。
彭天贵:牧草现在市场价是四五千块钱一吨,把工钱搞掉一亩地纯收入两千块钱,而且这个东西我们这个地方不愁销,我们国家都欠缺。
不只是收入高,种牧草十年八年不用开垦,还有利于保持水土。2016年彭天贵还修建了两个青储窖池,容量1200立方,700吨。收割的牧草就可以做成青储饲料储存起来,除了自己养牛养羊使用之外,还可以出售一部分。
彭天贵:我们现在一顿卖380到420块钱,成本在300到330元一吨。像去年,我们青储窖池和这个一共是1875吨,我们自己留了一千多吨,卖了将近700吨。
目前彭天贵一共流转了3380亩林地、农田,未来其中的2230亩都将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多花木兰等牧草,剩余的1150亩将以森林、果木为主。
彭天贵:原来是污染现在是搞绿色。没有绿色你就没有产值,没有效益。
种香菇 养桑蚕 黄姜种植户摸索新出路
当年彭天贵的加工厂还没关停的时候,仅他一家企业,就带动了当地大量农民种植黄姜,价格好的时候,农民一亩地可以收入将近7000块钱。但为了保护环境,黄姜加工企业被一家一家关闭,地里的黄姜价格也一落千丈,县里的农民也都不再种植黄姜,断了财路的郧西农民,如今能否找到新的出路呢?
郧西县安家乡神雾岭村的村民徐期俭,至今还种着一点黄姜,而这只是为了保留黄姜的种子。现在整个村子里,除了徐期俭留种的这一点,基本上看不到黄姜的影子。
湖北省郧西县安家乡神雾岭村村民 徐期俭:原来那个时候我们总共承包地有6亩多地,大兴黄姜的时候,全部6亩地都是黄姜,种菜的地方那基本上很少了,那时候是发展最好的时候。1999年、2000年能卖一块多钱一斤。
湖北省郧西县安家乡党委书记 李锋:我们在黄姜产业高峰期的时候,全乡有黄姜面积是2万多亩,如果按照产值算一年可以给我们当地老百姓创造1000万左右的产值,这个带动作用非常大,后来我们南水北调响应国家号召我们黄姜产业全部停掉。
黄姜加工企业关停后,黄姜价格一落千丈,跌落到了一两毛钱一斤,这黄姜三年才成熟,辛辛苦苦种三年,不仅不赚钱,还得赔钱。
徐期俭的妻子 陈艳:价格低的时候基本上那时候没人要,你自己挖不了那么多要请人,挖的东西还不够人家一天的工钱。
徐期俭和村里人一样,将黄姜直接犁掉,种上了粮食作物,但是种地的收入非常微薄,徐期俭只得外出打工,留下妻子陈艳一个人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为了增加收入,陈艳晚上磨豆腐、白天养猪来赚取一点收入。
2006年徐期俭回到了家乡,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种植了几亩核桃、苍术,一年能收入2000多元钱。可靠这些的收入供孩子上学都不够,就在徐期俭为收入发愁的时候,乡里举办了香菇种植学习班,徐期俭就在自家屋后种起了蘑菇,烘干后通过自己的朋友圈卖了3、4万元。有了这些经验,今年徐期俭做了2万袋食用菌,他打算开个网店,把家乡这些特产挂到网上去。
看到徐期俭种蘑菇收成不错,安家乡长岗岭村的陶守成也刚刚在村子的菌棚学习了香菇种植技术,今年他用修剪下来的桑树枝和薪炭柴免费换取了2000袋香菇菌袋,准备在自家房子后面搭建两个食用菌大棚,养殖香菇。
湖北省郧西县安家乡长岗岭村村民 陶守成:一个菌袋平均按照三斤鲜菇产,就是9块钱,保护价是3块钱,一袋9块,2000袋18000块钱。
陶守成家里有十几亩地,原来全部种的是黄姜,黄姜加工厂关停后,他就把其中的六亩多地种上了桑树用来养蚕,一年有将近8000元钱的收入,加上种蘑菇的一万八千块钱,陶守成一年能收入两万六千多块钱。
此时,长岗岭村村部的暖房里正在孵化蚕苗。为了鼓励村民种桑养蚕,郧西县还专门建了一家缫丝厂,保底收购蚕茧。
湖北省郧西县安家乡党委书记 李锋:两亩桑园一张蚕,就是25700个小蚕。再有5天小蚕可以发给各家去了,由各家各户分开养,不会集中养。
这些桑树不仅可以用来喂蚕,修剪下来的桑树树枝还能用来制作香菇菌袋。李锋算过账,一亩桑园林修下来的枝,可以发展600袋桑蚕菌棒, 6000块钱产值。
李锋记得全县黄姜产业刚刚关停的三四年时间里,大家过得非常艰难,尽管村民第二年就改种了茶叶、核桃,但是茶叶需要3年才能产茶,核桃需要5年才能挂果,村民的收入一下子降了很多。经过多年的坚持,他们这里的生态和产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李锋: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生态变好了来的人也多了,我们利用我们这种好的生态和山水资源,2008年的时候我们这里开了一家4A级景区,这个景区连续六年每年有25万到30万人的游客,它给我们当地的经济也带了很多的收入。
关停火纸厂,开出农家乐 农民收入翻一番
不只是黄姜加工厂,10年前,郧西县总共关停了53家污染企业, 在郧西县羊尾镇有一个村子,过去是火纸作坊最集中的地方,当地村民世世代代赖以为生,沿着河边建了二十多家火纸作坊,但是由于这些火纸作坊污染严重,也被陆陆续续关停。财路没了,村民们现在的日子过得怎样呢?
2015年,余著文从打工多年的浙江回到老家,在自家房子一层开了农家乐,专门接待周末或者假期来游玩的客人,距离这里不到1公里,就是当地有名的龙潭河4A级景区,有不少陕西的客人来这里游玩。余著文给游客吃自家种的菜,很受游客欢迎。余著文家的后面就是一条小溪,水是从上面龙潭河景区流下来的,溪水清澈见底。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里面有鱼吗? 余著文:小鱼有,野生小鱼。这水很干净,也没有渣子。我们以前都是直接下河舀这水吃。现在已经是上面搞个旅游区,一直绿化,现在水是清的。
余著文清晰记得,在没有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之前,这条小溪天天流出的都是又黄又臭的石灰水。那时候沿着这条河流有二十多家火纸厂,也就是用竹子为原料生产祭祀用纸的小作坊。余著文小的时候,家里也开过一家火纸厂。他告诉记者,火纸厂之所以要沿河而建,就是需要大量的水源。
余著文:最高的水从这个位置冲下来,在这个地方都是那个木头做的水车,转动以后带动前面这么粗的木头杵,下面夹的都是这么长的铁钉,十几个,全部竖着砸下去,砸到下面竹子上面,一直把竹子砸烂。
另外一方面,制作火纸还需要大量的水进行清洗,买回来的竹子需要放在石灰水里浸泡发酵,发酵好之后还要用清水进行清洗。当时浸泡竹子的石灰水和清洗竹子的废水不做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下河里。
余著文:竹子买回来以后砸烂晒干,放在这里面再加上石灰,夏天的话是烂三个月,冬天的季节都是6个月。因为捞起来又排这个水,排这个水直接是污染的,流到小河都是污染的,那个时候水排的话,小河的小鱼几乎都药死了。
至今这两个石灰池底部还有一层厚厚的石灰,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十年,但石灰池里的水还呈现一种黄褐色,并散发出一股难闻的味道。
余著文:就是这个石灰的水,黄色的,那会比这个还浓。这都是好多年下的雨存到这,以前的石灰水没有了,以前的石灰水,走到这闻到一股臭,全是又黄又黑。那时候下去,也没有胶鞋,都是穿解放鞋下去,手也烂,脚也烂,肩膀扛的话,全都搞烂都有。
湖北省郧西县羊尾镇龙潭河村委会主任 钟道生:我们村主要的经济来源就靠这个,这一家火纸厂,就能带动20个人就业。
2003年南水北调工程启动,因为龙潭河村地处汉江上游,是南水北调的核心水源区,而火纸厂排放的污水直接流进了汉江,会对南水北调的水源造成污染。从2003年开始,村子里的火纸厂就陆陆续续关停了,到2007年的时候,20多家火纸厂全部被关停。2010年,郧西县通过招商引资,利用龙潭河上游的自然风景,开发了4A级景区。
钟道生:现在我们这里的百姓也随着这个景区就改行,开农家乐,搞牡丹种植,景区成立一个合作社,能够带动我们老百姓用这个搞发展产业,发展绿色产业。
为了防止村民种植坡地造成水土流失,景区每年给村民一亩地230元的退耕还林补贴,还给每个村民一年150元的柴火补助,减少村民上山砍柴的数量。另外,郧西县为了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一次性提供5000到10000元的补贴,正是在这样的政策鼓励下,余著文辞掉浙江的工作回到了老家,专心开农家乐。
2003年龙潭河村的火纸厂刚关停的时候,村里的人均收入只有3200多块钱,但是通过景区带动,2016年他们村的人均收入达到7250块钱,翻了一番。
半小时观察每次报道一个地方经济转型的案列,虽然展现在屏幕上的故事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但实际的生活中,当地政府,百姓走过的这条转型之路,其实是历经了几多年,历经了生活中的起起伏伏,历经了转型中的各种痛苦。10年前,关闭53家污染企业的时候,郧西县上至政府,下至百姓,都在忍受着收入下降,前景模糊的阵痛。但黄姜,火纸这些污染环境的产业不做了,郧西县的农民学会了种核桃、种蘑菇、养蚕,甚至搞起了旅游开发。
2007年郧西农民人均纯收入2363元,而到了2016年,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7500元,一时的痛苦,换的了长久的安康,这样的现实,证明了生态建设的实际成果。这样的故事,我们也希望在更多地方出现。 你会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