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郧西有一条清代形成的小街,青瓦陈椽,自然淳朴,穿过这条小街,尽头的一座石拱桥令人眼前一亮,只见石拱桥状如新月镶嵌在小河上,这就是郧西著名八景之一的“渡春垂柳”,俗称“渡春桥”。 关于渡春桥的来历,一说是清道光年间,郧西春荒严重,农民因断粮大批逃荒到外地,当时有个叫翁吉士的县令边奏请清政府拨粮救济,边组织饥民修桥挣钱买粮。到了夏收,春荒已经度过,此时桥梁也正好竣工,所以称“渡春桥”。 还有一说也和这个翁县令有关,据说翁县令名吉士字惠农,系福建侯官县嘉庆已卯科举人,于道光已亥年赴任郧西县令。 当时的郧西山清水秀、水草茂盛、绿树成林、物产丰富,所到之处一派生机盎然,百姓安居乐业。 县城北门外一里许有直峪河(即今小河西),此处为湖北通往陕西的咽喉要道。河上原以木板为桥,遇大水常常漂失。每逢阴雨绵绵,便无法通行,西北诸乡百姓粮食蔬菜、柴米油盐等集市贸易,往来其间十分不便,两岸群众只能望河兴叹,而冒险过河者或被淹死,或被冲得无踪影。 道光三十年(1850年),翁县令为解群众之忧,广组人力,筹措财产加以建桥,却因一场暴雨,所建之桥顷刻间化为乌有。为攻克建桥难题,翁县令发动广大百姓和能工巧匠的集体智慧,群策群力纳众人之建议,将桥身改用月门,顺应水性,保证流水从月门下顺利通过。 转眼到了冬至,北风飕飕,大地一片萧瑟,建桥的没有一个畏缩退避的,无不舍己为公赶抢进度,一时建桥工地之繁忙热闹景象如同元宵之夜。到了天色明亮之时,桥基凸出水面。 为保桥坚固不摧,翁县令又采纳邑尉袁名懿的建议,于桥南河堤中藏二石柱斜砥之,克期而桥梁合。整个建桥历时一年有余,直至咸丰元年(1851年)二月方完工。 这座桥,高一丈八尺,宽一丈二尺,基址入土二丈,两岸距空二丈六尺。两岸建有防洪大堤,堤上植有柳、梅、桃、杏等观赏树木。桥两栏柱各十二根,造型美观,且具防车碾震动之效,难怪乎小城虽历经150多年的沧桑巨变,此桥至今仍屹立于北门外,安然如初,其固如旧。桥竣工后,因桥西有“春山”(郧西城内的两座山系之一),故命名之“渡春桥”,时为郧西八景之一。翁县令还亲笔手书题联云:“览胜有人游月府,问津此地近天河”,镌刻于桥栏石柱之上,笔力遒劲,至今清晰可辨。 当时的西邑才子曾有诗曰:“隔断春山直峪河,渡春无计奈春何;天边虹落桥横起,知渡人间春几多?”说的就是渡春桥的由来。 如今渡春桥虽保护完好,但已失去往日行人如织的繁忙景象,不远处的十漫高速公路如一条巨龙高高盘旋在五谷山梁之上,站在古老的渡春桥上,了望这条现代化的公路,心中顿升许多感慨,过不了多久,人们就可以乘着这条现代化的高速路,一路奔驰到远方。 |
欢迎光临 郧西论坛 (http://yunxi.net/)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