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论坛
标题:
追踪贫困县“七夕”造富神话 千亩婚博园撂荒5年
[打印本页]
作者:
你是谁的谁
时间:
2015-8-20 23:14
标题:
追踪贫困县“七夕”造富神话 千亩婚博园撂荒5年
国家级贫困县“七夕”造富神话
作者:刘希平
湖北省郧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六年前,在请专家论证其为“牛郎织女”故事发源地后,该县开启了依托“七夕”神话推动旅游立县的庞大计划。六年过去了,“七夕”神话到底给郧西带来了什么?这个国贫县的“七夕”造富梦能走多远
“七夕在中国,天河在郧西!”
这是湖北省郧西县为宣传自己是“牛郎织女”故里而喊出来的响亮口号。8月20日,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将迎来第六个“七夕”文化旅游节。
因境内有一条名为“天河”的河流,被郧西县论证为,这条河是“牛郎织女”在郧西相会的“铁证”。
6年前,郧西县在请专家论证其为“牛郎织女”文化发源地后,一场借助“七夕”推动旅游立县的造富行动随即展开。该县修建了“七夕”广场,铸造了世界第一大铜牛,修造了世界唯一的人造月亮。同时,该县还耗资数百万元给“牛郎织女”“王母娘娘”塑像,并号称要打造占地1000余亩的世界婚博园。为了增加“七夕”节的娱乐氛围,该县曾不惜重金举办晚会,并广邀明星现场献唱。
6年后,法治周末记者再次赶赴郧西县探访时发现,曾经在主政期间力推“七夕”节的原县委书记胡俟因涉嫌严重违纪,已被湖北省委纪委立案调查。而占地1000余亩的世界婚博园奠基5年后,至今仍未动工,千余亩项目地上依旧是杂草丛生。
“七夕”神话真能助推郧西摆脱贫穷生态吗?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七夕”造富梦到底能走多远?
“七夕”运动曾如火如荼
夜幕降临后,成群结队的郧西县城居民走出家门,来到天河边的七夕广场散步纳凉。广场对面的大尖山上,树影中分布着不规则的灯光,看似“繁星点点”;“时空隧道”则随着一曲《最浪漫的事》,闪烁着七彩霓虹……
“还过几天,等‘节日’一到,这里更热闹了。”坐在广场木凳上纳凉的王大爷,摇着手中的扇子说。
王大爷所说的“节日”,即是该县每年都要举办的“七夕”文化旅游节。对于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以前每年的“七夕”节,是全县最热闹的日子。
郧西县为何每年都要举办“七夕”节?这还得从6年前的一场“七夕”文化发源地专家论证会说起。
因为郧西县城旁边有条河名叫天河,加上民间曾经传说郧西就是“七夕”文化发源地。于是,一个依托“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助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计划,摆上了时任郧西县主要领导的案头。
2009年7月,郧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开发‘七夕’文化,提升郧西人气”的发展思路。此前,山东沂源、湖北襄樊、河南南阳也曾加入过“七夕”发源地争夺战,但最后因只停留在理论研讨上,都未成气候。
2010年7月29日,第二届中国“七夕”文化研讨会在郧西举行。一些民俗专家通过论证后一致认为:“郧西是中国‘七夕’文化发源地之一。”
“郧西有中国唯一的天河,在这里带‘天’字头的地名就有8处。”郧西官员曾对法治周末记者说,“七夕”发源地对于郧西来说是实至名归。
2009年11月,郧西县在县委十二届三次会议、县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建设天河生态文化旅游圈,用“七夕”文化将县内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
为了将“天河”打造成“爱情之河”,郧西县投资6600余万元对天河主干道和支流二道河进行拦河建坝,蓄水开发,共修建挡水建筑物7处,装设自动翻板门74扇,形成人工湖面40公顷。在天河岸边的广场上,还卧有一尊大铜牛。铜牛的简介显示:该铜牛为世界最大卧式铜牛。在“七夕文化”的传说中,它是牛郎织女得以相知相识并成为佳偶的重要媒介。而在郧西县城标志性山峰大尖山顶,还建造了世界第一大人造月亮,在山体上有14个星座图案,形成“众星拱月”的画面。
2010年2月,郧西官方通报显示,连同“七夕工程”在内的25个重大项目,要花费14亿元资金。
为营造“七夕”氛围,2011年年初,郧西县还将首届天河“七夕”文化节征集评选的获奖歌曲收集整理、汇编成册,并聘请专业或业余歌手分别进行演唱,录制成歌碟,然后下发到基层单位,以供学唱。郧西县委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社区居民和青年学生学唱“七夕”歌曲。同时对全县单位学唱“七夕”歌曲活动进行严格考核。
除此之外,从全国各地海选7名“织女”也曾是郧西县营造“七夕”氛围的一项重要工作。
知情人士向记者介绍,排名第一的“织女”可以获得奖金两万元,其他6名“织女”则每人可获得1万元奖励。同时,上述七“织女”由郧西县“七夕文化”建设办公室、县人社局、县妇联建立档案,跟踪管理,优先推荐到企事业单位录用。
以前,郧西每年的“七夕”文化节晚会,则是郧西县营造“七夕”氛围的重头戏。
“第二届和第三届的‘七夕’节晚会规模比较大,这两届的‘七夕’晚会明星云集,晚会开支估计要数百万元。”郧西县居民张欣[微博]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一张流传在网络内部文件显示,为了办好第三届“七夕”节,郧西县七夕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曾向县政府申请工作经费达500万元。
法治周末记者此前在郧西采访时发现,“七夕”元素似乎充满了这个鄂西北边陲小城的每个角落。在郧西,“七夕”似乎演变成了一场狂热的运动。
千亩婚博园项目撂荒5年
打造世界最大婚俗文化博览园,则是郧西县推出的一个与“七夕”有关的最大招商项目。按照规划,这个占地1000余亩的博览园将反映全国56个民族和世界其他地方具有代表性的婚庆风俗。
郧西县的招商项目说明书称,郧西世界婚博园以“七夕”传说为背景,举“世界婚俗文化博览园”之旗,打造世界婚博园之新的城市板块,建成“两城两基地”:即中国婚俗婚庆文化城、中国爱情文化产业城、中国优生优育基地、中国养生养老基地,从而实现“一园一企,以企养园”,由此推动郧西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郧西县还对这个项目作了利益分析:婚博园主题项目预计投资8亿至10亿元,综合配套盈利项目预计投资20亿元;项目建成,将成为鄂西生态经济文化旅游圈内和西安至武当山黄金(114880, 2090, 185%)旅游线上的“引爆点”,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年可吸引游客100万余人次,仅门票一项收入就可达到1亿元以上;同时,该项目能够强力拉动婚庆产品市场及园区第三产业的发展,至少提供10000个以上就业岗位,形成综合产业开发链,年可实现纯收入42亿元以上。
为了吸引投资,郧西县政府对此项目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婚博园征用的1000亩土地,投资者只需承担每亩15万元征地费(含手续费);在婚博园对面,琴桥两侧配套供地约250亩,按投资两亿元奖励50亩土地,用于旅游地产开发;项目自动工之日起,县政府每年投资200万元,用于婚博园的广告宣传,连续支持5年,共扶持投入1000万元……
法治周末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1年4月8日,时任郧西县县长的胡俟与陕西一家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卫某,在西安正式签订了郧西县世界婚俗博览园招投协议。按照协议,陕西这家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筹资8亿元,在郧西县城区建设世界婚俗博览园。当年的8月6日上午,项目举行了奠基仪式。
“婚博园预计在2012年七夕节前部分开馆,2013年七夕节前全部完工,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具知名度的婚庆主题博览园。”十堰市媒体报道称,这是郧西县继当年3月签订4亿元建设天河旅游风景区的协议之后,斩获的又一旅游建设大订单。
然而,婚博园的建设却是一波三折,项目地自奠基后,至今仍未开工建设,千余亩项目地已经撂荒了5年。
2015年8月5日下午,法治周末记者驱车赶到婚博园项目现场看到,4年前修建的婚博园建设指挥部简易办公工棚还留在原地,而项目地上则是杂草丛生。
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因各种原因,原来与郧西县签订开发协议的陕西某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已经退出了对此项目的开发,这一项目需要重新对外招商。
记者上网搜索到的相关新闻显示,在这几年间,不断有投资公司来郧西县考察婚博园项目,但依旧没看到正式签约的消息。
记者浏览郧西县政府网站发现,今年3月22日,郧西县世界婚博园项目指挥部办公室又在政府网上更新了“婚博园”项目招商说明书。
2015年8月6日,法治周末记者来到郧西县委宣传部,了解婚博园目前的真实招商情况,但截至记者发稿时,郧西县委宣传部没有回复。
“村民们好端端的土地被政府征过去后,就这样荒废了5年,真是可惜啊!”看着婚博园项目地撂荒了5年之久,郧西县城关镇东营社区一居民深感痛心。更让他担忧的是,现在主推这项目的县委书记胡俟已经被立案调查了,如果还找不到投资商,这个最大的“七夕”投资项目有可能会变成“烂尾项目”。
“神话”助推旅游后劲不足
据记者了解,地处湖北西北边陲的郧西县,总人口51万,是国家级老区贫困县和湖北特困县。“七夕”神话真能助推郧西摆脱贫穷生态吗?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七夕”造富梦到底能走多远?
“郧西基本上是十年九灾,农业生产靠天吃饭;郧西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核心区,工业发展也受到了限制。”郧西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曾认为,郧西提出“旅游立县”是现实所迫。
湖北官方媒体披露的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3年,郧西接待游客人次分别从18万增加到了320万,旅游收入从07亿元增加到了175亿元。
“牛郎织女”传说,是推动郧西旅游经济发展的真正原因吗?神话故事真能助推动旅游立县吗?
“在省市资金的支持下,郧西县通过‘七夕’工程的建设,县城的市容市貌有了较大的改善。”郧西县gwy梁成(化名)说,“牛郎织女”故事给郧西城区市民带来看得见的好处,就是城区的环境变好了。
但令梁成无法认同的是,县里在以“七夕”节来推动旅游立县的过程中,有些活动走了样。
“前几年‘七夕’晚会都要邀请当红明星来演出,对县财政收入并不宽裕的郧西县来说,光明星的出场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梁成对记者说。
梁成透露,以前“七夕”晚会门票最高卖到了1770元/张、最低也要970元/张,一张门票的价格远远超过了一个普通gwy一个月的工资。
“在这样的贫困县,有几个市民会自己掏钱看演出,以前有单位只好动用公款买门票。从这角度来看,以前的‘七夕’节成了县里的一个负担。”梁成说。
梁成认为,这几年郧西县旅游经济的发展,并不是靠“牛郎织女”,而是靠交通的改善和辖区内各个景区加强了自身建设,吸引了一些游客。
“以‘七夕’神话来推动‘旅游立县’,明显后劲不足。”梁成认为,要吸引外地游客,还得靠继续打造好五龙河、龙潭河等这些自然景区。“钢筋水泥打造的人造景点很难持续吸引人,发展旅游还得靠有真实的‘家底"。
“故里热”背后的发展焦虑
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已建好的“七夕”工程,每年的维护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经历多年风雨洗礼后,七夕广场上那尊“世界第一铜牛”躯体已出现了开裂痕迹。而当晚那轮“人造月亮”也没了亮。广场保安向记者解释:"人造月亮’已经坏了好几天,还没修好。”
同时,一些以前看似“格格不入”的商业元素也开始出现在了“七夕广场”。记者看到,在广场下面有一家名为“月光足浴”的洗脚城和一家会所。而在蓄满水的天河里,停泊着9艘大小不一的脚踏船。船主在宣传板上张贴了一张“脚踏船每人10元不限时”的公告。
"七夕广场’每年都要一笔维护费,所以将广场底部部分出租了。”梁成认为,这样在以高雅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广场中开起了洗脚城,看起来有点格格不入,但这样能增加广场维护经费的来源。
据法治周末记者了解,随着中央对奢靡之风的整治,郧西县近几年的“七夕”节开始变得“低调”了许多,也没再邀请明星来郧西献唱了。同时,“七夕”节主办单位也悄然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县政府主办,改为社会化办节。今年举行的第六届七夕文化旅游节活动,则称是以红色歌曲、七夕歌曲为主旋律的广场舞大赛等五大内容文艺演出。
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故里热”曾一度成了一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炒作噱头。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全国见诸于报端的名人故里之争就有上百起。从炎帝故里、老子故里到李白故里,甚至还有西门庆故里、孙悟空故里,只要有点名气,都在争抢之列。
在十堰市,受郧西县的影响,其他一些县区也在找寻着一些故事传说的历史渊源。
几年前,同为国家级贫困县的竹山县,也准备大力发掘女娲文化资源,聚力推动经济发展。“在竹山县宝丰镇南,有一座女娲山。我们正在寻找竹山是传说中女娲炼石补天圣地的佐证。”一位竹山县的干部曾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2012年,十堰市茅箭区文体局等相关部门则通过媒体悬赏征集“山伯坟”遗迹线索,因为当地有个地名叫:“山伯坟”,当地也想通过挖掘十堰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爱情故事叫响名气,但后来这个悬赏征集活动不了了之。
有法律界人士认为,一些地方政府为城市营销而绞尽脑汁,甚至将“神话人物故里”这种标签贴在自己身上,这种做法的背后,凸显的是这些贫困县经济困境和发展焦虑。“但靠炒作式的剑走偏锋,即便可能会有短期效益,也终归难以持久。真正可持续的战略,在于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激活自身的发展优势和竞争力,找到能够持续的‘造血’机制。”
如何因地制宜创富,郧西民间在不断探索,记者在郧西采访时,就听闻了“一根网线牵出一个淘宝村”的民间创富故事。
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曾经是一个贫穷、封闭的小山村。2008年,村民王涛开办了下营村第一家绿松石网店。后随着村里网店数量的增加,网店店主们自发组建了下营村淘宝网[微博]店联盟,抱团闯荡电子商务市场。目前该村已形成了集绿松石采购、加工、销售、物流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2013年,该村网店销售收入达1500余万元,加上其他各项收入,全村销售收入突破3000万元。
在今年阿里巴巴[微博]集团发布了最新的全国淘宝村名单、首批淘宝镇名单中,郧西县涧池乡下营村被正式确定为阿里巴巴淘宝村,该村也是湖北省目前唯一一个淘宝村。
采访结束时,有郧西官员向记者透露,目前郧西准备全面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以确保到2018年贫困县摘帽、全县5万户14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到2020年基本实现小康目标。
热闹的“七夕”节过后,如何脱贫致富,依旧是这个鄂西北小县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来源:法治周末)
作者:
小章鱼
时间:
2015-8-21 08:31
是非功过,自由后人评说。
帖子里的是是非非我们姑且不论,但是至少,作为郧西人,我们深切感受到郧西近几年来发生的改变。
只想说,珍惜眼前好生活~
欢迎光临 郧西论坛 (http://yunx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