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论坛

标题: 十堰全国重点保护文物14处,郧西境内两处 [打印本页]

作者: 七夕美女    时间: 2015-6-13 12:51
标题: 十堰全国重点保护文物14处,郧西境内两处
学堂梁子遗址
地址: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
时代:旧石器时代
类别:古遗址
学堂梁子遗址位于郧阳区青曲镇弥陀寺村,曲远河与汉水中游交汇处。遗址原与北面低山相连,由于白家沟的切割作用,使之成为东西走向的一条土岗。岗上原建有弥陀寺小学,因名学堂梁子,是我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遗址。
学堂梁子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基岩以上堆积物厚18米左右。学堂梁子遗址自1989年5月文物普查发现以来,在历次的调查和发掘中共出土有:石制品499件,其中砾石76件。器物类型有石核、石片、石锤、砍砸器、手镐、尖状器、刮削器等。
学堂梁子遗址出土了两 件基本完整的直立人颅骨化石,具有一系列原始特征,同时还具有某些进步性状,是研究直立人向早期智人发展演化极其珍贵的资料。
玉虚宫遗址
地址: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
时代:明
类别:古遗址
玉虚宫,全称“玄天玉虚宫”,俗称老营宫,是武当山规模最大的建筑组群,占地面积525万平方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敕建,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维修扩建,清乾隆十年(1745年)大部毁于火,后部分重建。
该建筑坐东南朝西北,中轴对称布局,原有三路五进院落,大小庙房2200余间,现存紫禁城、内罗城、大宫门、小宫门、碑楼、父母殿、云堂等四十三间庙房和龙虎殿、十方堂、大殿等建筑基址及玉带河等。玉虚宫大殿修复工程于2007年5月启动,经过5年的保护性修复,玉虚宫宫墙、御碑亭、山门、龙虎殿、玉虚殿、玉带河、宫内石板地面等工程已经完工。2012年9月底,玉虚宫大殿修复落成。
武当山金殿
地址: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
时代:明
类别:古建筑
武当山金殿位于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地处武当山天柱峰顶,海拔1612米。
金殿铸造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坐西朝东,面阔三间58米,进深三间42米,高554米。仿木结构,鎏金铜殿,重檐庑殿顶,殿顶正脊两端饰以大吻,戗脊饰一兽头、五蹲兽、一仙人,檐头饰云龙纹瓦当和滴水。殿身为铜铸隔扇,隔扇上铸出大、小额枋,上檐作重翘重昂九踩斗栱,承托檐椽。下檐施单翘重昂七踩鎏金斗栱,檐际悬铜铸鎏金竖匾,镌 “金殿”二字,周设铸铜护栏。金殿全部构件均采用分体铸造,经过榫卯安装,然后通体鎏金,结构严谨,连接紧密,无铸凿之痕。殿内供真武祖师像,左有金童捧册,右有玉女执印,水火二将擎旗拔剑。后壁悬清康熙帝楷书 “金光妙相”金匾。
梅铺猿人遗址
地址:郧阳区梅铺镇杜家沟村寨梁子山北麓
时代:旧石器时代
类别:古遗址
梅铺猿人遗址位于郧阳区梅铺镇杜家沟村寨梁子山北麓的龙骨洞内,洞穴的东、西、南三面岗峦起伏,北面100米有滔河,东流注入汉江支流丹江,北距白梅公路约20米。
该遗址发现于1970年 。197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进 行 了 考 古 发掘。遗址属于中更新世早期古人类化石洞穴遗址。洞内容积约200立方米,堆积厚约34米,其中含化石堆积厚05~25米。这次发掘中采集1枚人牙化石,发掘出3枚人牙化石;一件打击痕迹清晰的石核;二十多种伴生动物化石,主要有嵌齿象、桑氏鬣狗、猕猴、大熊猫、獾、马、貘、犀牛、小猪等,属华南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
武当山古建筑群
地址: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
时代:明
类别:古建筑
武当山建筑群位于十堰市,是明王朝的皇室家庙。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明代皇帝曾封其为 “大岳”、“玄岳”,方圆400公里。主峰天柱峰,海拔高度1612米,如擎天一柱,拔地冲霄。武当山道教建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 (627~649年)。明代大兴,朱元璋之子朱棣即帝位后,永乐十年至二十一年(1412~1423年)在武当山大兴土木,经12年的营建,形成了号称九宫八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的道教建筑群,并派遣道官、道士驻守、修炼,使之成为皇室利用宗教实行思想统治的重要场所。明嘉靖三十一年 (1552年)又进行全面维修,并给武当山赐名 “玄岳”。经此次维修,较好地保存了以八宫二观为主体的建筑体系。
“治世玄岳”牌坊
地址: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
时代:明
类别:古建筑
“治世玄岳”牌坊位于武当山特区遇真宫村,横跨于古均州城至武当山的“官道”与朝山进香“神道”相接的山垭之间,进入此门,即入“神山”,故又名“玄岳门”。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清乾隆二十年 (1755年)修缮。
牌坊坐西朝东,为四柱三间五楼仿木结构石牌坊,宽145米,通高119米。明间柱顶架龙门枋,并以鳌鱼或卷草花牙子雀替支撑,正楼架于明间龙门枋上,左右立柱支撑,中嵌矩形横匾,两面均双勾嘉靖皇帝敕额 “治世玄岳”四字,楷书,字径08米见方。其上置单额枋,枋上置六攒七踩斗拱承楼顶,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枋柱高64米,下承磉礅石。额、枋、柱、栏分别采用浮雕、镂雕和圆雕手法刻仙鹤游云、八仙及花鸟图案。
上津古城
地址:郧西县上津镇
时代:清
类别:古建筑
上津古城地处郧西县上津镇,上津镇是湖北省重要的口子镇,是北上西安、南下武汉的水上交通要冲,现存城墙、山陕馆、上关县政府旧址、四街古民居群。
上津城墙为清嘉庆七年 (1802年)全面复修后的城墙,至今每一块青砖上都有 “嘉庆七年上津公修”等字样。古城总平面呈靴形,南北门之间长300米,东西宽305米,城墙周长1236米。城墙剖面呈下大上小的梯形,外侧高度49米,内侧高度377米,下系青石浆砌而成,上用青砖复修。城墙顶部建有雉堞,城墙拐角处曾建有城楼。城设五门,东曰通郧,北曰接秦,南曰达楚,西曰通汉,西南便门。环城建有护城河,现测宽46米,深12米,现多淤塞。
古城主街两侧的四街古民居群,共有古民居47栋,均为砖木结构,单个四合院一进数重,内置天井,一般三四户一院,两三院一族,有“千里胡洞娃,院子三四家”的美称。
黄龙洞遗址
地址:郧西县香口乡李师关村六组
时代:旧石器时代
类别:古遗址
黄龙洞遗址位于郧西县西北方向30公里处的香口乡李师关村六组,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1984年发现该遗址,2004年至2006年湖北省考古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对其进行了三次科学发掘。出土有7枚人牙化石、30余件石器、10余件植物果壳、数件疑似火烬物块、10余件骨器,伴生了大量的动物化石。据初步测定,该遗址当属旧石器晚期,距今5万~10万年。
黄龙洞遗址出土的人类化石,表现出了介于中国直立人(较早古人类)和中国现代人之间的特征,体现了两者相关的连续性特征,对研究中国古人类的演化进程和现代中国人起源等,都有着极其重要价值。同时,也填补了人类发展阶段的一个缺环。黄龙洞遗址人类已被命名为“郧西人”。
南岩宫
地址: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
时代:明
类别:古建筑
南岩宫位于武当山南岩坡。南岩宫全称“大圣南岩宫”,又名紫霄岩。始建于唐代,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毁,元中统年间重修,主要建筑集中在南边的悬岩洞穴中。
元仁宗延祜元年 (1314年)赐号“天乙真庆万寿宫”。明永乐十一年 (1413年)在北坡扩建殿宇六百四十余间,永乐皇帝敕封 “大圣南岩宫”。
南岩宫占地面积61000平方米。依山势而建,主体建筑在层层丹墀崇台上,有南天门、北天门、小宫门、御碑楼、龙虎殿、玉皇殿、配殿。南边悬岩上建筑有皇经堂、两仪殿、万圣楼、天乙真庆宫石殿、古棋亭等八十三间。宫内存六十余通元、明、清、民国碑刻和数十处摩崖石刻。
大丰仓
地址:郧阳区城关镇北门社区
时代:清
类别:古建筑
大丰仓位于郧阳区城关镇北门社区,汉江北岸的北坡岗地西部。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属府治国家粮仓。明万历四十一年 (1613年),由于水患改建于现址。清同治元年 (1862年),在太平军攻打郧县的战乱中严重受损,光绪九年 (1883年)重建。民国时期为县府集中仓,新中国成立初期,被确定为中央粮库郧县第一分库。
大丰仓现存一座主仓和两座副仓,由主建筑、建筑外场地、以及围墙基址组成。三仓呈品字排列,主仓在南,坐南朝北,1号副仓在西,坐西朝东,在主仓的西部。2号副仓在北,坐北朝南,与主仓相对。建筑面积总计1129平方米,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
七里河遗址
地址:房县红塔镇七里河村
时代:新石器时代、周、汉
类别:古遗址
七里河遗址位于房县红塔镇七里河村,东距房县县城35公里,西濒七里河,南倚巫山山脉北麓的凤凰山二郎岗,北为宽阔平缓的河谷阶地。
该遗址于1958年发现,面积约4万 平 方 米 。1976年、1977年、1978年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1460平方米。遗址地貌为一座不规则圆角方形矮岗,文化堆积层厚2~3米。文化遗存以新石器时代文化为主,先后发现石家河文化房屋、灰坑、灰沟、窑址、墓葬等遗迹,三房湾文化时期灰坑、墓葬,东周建筑遗迹、墓葬,西汉墓葬,东汉墓葬等大量遗迹。
紫霄宫
地址: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
时代:明
类别:古建筑
紫霄宫位于武当山展旗峰南,是武当山保存较完整的皇家庙观建筑群。始建于北宋宣和三年 (1121年),名 “元圣紫霄宫”,至元十二年 (1275年)扩修,明永乐十年(1412年)重修,清代多次修缮和增补。1994年12月,作为武当山古建筑群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紫霄宫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约274000平方米。建筑对称布局,有禹迹桥、龙虎殿、碑楼、十方堂、钟鼓楼、紫霄殿、父母殿、东西配殿、东宫、西宫、道房和神厨及明、清、民国记事碑、功德碑十七通。主体建筑紫霄殿,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明永乐十一年 (1413年)重建。
甘氏宗祠
地址:竹溪县中峰镇
时代:清
类别:古建筑
甘氏宗祠位于竹溪县中峰镇甘家岭村。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纪念康熙年间鄂陕地方中左守备甘继芳为国捐躯事迹而建。乾隆十三年至十九年(1748-1754年),扩建了正殿、后殿。光绪十四年至十五年(1888-1889年)扩建了厢房、伙房、围墙、操场、大门楼。甘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合院式建筑,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由正殿、后殿、厢房、伙房、围墙、大门楼组成。主体建筑均面阔五间,212米,分别进深68米、726米,单檐硬山灰瓦顶,穿斗式构架,后堂壁开扇,前有檐廊,屋面用小青瓦。正殿前檐大门上方镶嵌石制匾“甘宗祠”3字,石门框上部做成混枭形,上置石质平过梁。大门两侧置圆形抱鼓石,石上有纹饰。地面铺青石板,墙面有少量壁画和彩绘。
慈孝沟“采皇木”摩崖
名称:慈孝沟 “采皇木”摩崖
时代:明
类别:摩崖石刻
慈孝沟 “采皇木”摩崖位于竹溪县鄂坪乡慈孝沟村。
据 《明史》中记载,当时,湖北作为 “采木”的主要收集地,承担了大量的木材贡奉任务。湖北光化县(今老河口市)知县廖希夔调集数千人深入刺小沟采伐楠木并赋诗于石壁上,然后取道汉水南下入长江,再经运河北上运抵京城。刺小沟因 “采木”有功而得名为 “慈孝沟”。
摩崖石刻镌刻于明代嘉靖三十七年 (1558年)。壁高8米,宽8米,幅面高17米,宽18米,竖排阴刻楷书9行74字,内容为:“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未得于焉踯躅采采皇木入此幽谷求之即得奉之如玉木即得矣材即美矣皇堂成矣皇图巩矣嘉靖戊午蒲月七日光化县知县福人廖希夔撰典史华亭瞿华笔”。





欢迎光临 郧西论坛 (http://yunx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