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论坛

标题: 400亿丝路基金开启亚洲金融发展新里程 [打印本页]

作者: 柳州客    时间: 2014-11-11 14:37
标题: 400亿丝路基金开启亚洲金融发展新里程
400亿丝路基金开启亚洲金融发展新里程
特约评论员余丰慧

  11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宣布,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11月9日,习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布主旨演讲予以重申时,全场掌声响起。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建设是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各国制度和法律差异较大,各方需求千差万别,各类机制协调不尽人意等等。资金问题最为突出,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2020年以前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高达7300亿美元。
  解决亚洲包括互联互通建设发展中的资金问题依靠各国财政和民间资本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顺势而为成立金融融资机构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互联互通项目资金需求。在此基础上,中国发起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两个金融机构恰逢其时。这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福音,更是全亚洲经济金融发展里程碑性质的大事。
  纵观世界金融发展史,每一次世界或者区域性经济格局的重大转变,都必将诞生强有力的金融机构。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扶持全球重建特别是欧洲复苏,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应运而生。前者旨在“扶贫发展”,后者旨在“济困救急”。多年来,二者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欧洲重建中起到不可或缺作用。从两个国际金融机构当初出资占比上看,应该属于马歇尔计划的组成部分。
  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亚洲互联互通振兴计划,被誉为中国式马歇尔计划。惊人相似地是也成立了类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两大金融机构。这两大金融机构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两大国际金融机构、亚洲开发银行等亚洲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旨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最受关注的是丝路基金,关注点在于中国出资400亿美元。这凸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亚洲区域性发展中的历史性担当,对亚洲乃至世界肩负起了与自己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历史责任。
  丝路基金将在“一带一路”、亚洲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各类合作项目开发中发挥巨大作用。最大受益者是丝路陆地和海上沿线国家、亚洲各国,乃至通过“一带一路”大投入拉动包括欧美等世界经济的发展。其中,中国是发起国,中国在组织、资金扶持、互联互通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两大金融机构的筹建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非凡。通过中国式马歇尔计划拉动国内经济发展,国内企业等经济体是直接受益者。两个金融机构的建立有利于管理和使用巨额外汇储备,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更加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亚洲包括中国的国际金融地位和话语权。
  一个问题是,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应该有一个合理科学的简单“分工”。有必要按照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两大金融机构的“国际惯例”,亚投行主要负责“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上的基础设施等开发项目上的资金扶持,即负责“发展”中的资金不足问题;丝路基金在“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的同时,应该肩负起给丝路沿线国家包括亚洲在内所有国家在国际结算资金不足时提供临时性外汇储备结算资金支持,发挥类似货币基金组织(IMF)“济困救急”的作用,使得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不再重演。
  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泰国泰铢暴跌、泰国以及亚洲一些国家外储储备被瞬间耗干,伸手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支持,结果附加许多包括政治在内不能接受的条件,最终无果,眼睁睁看着汇率崩盘,金融风暴爆发。在那时,中国也曾经寻求国际货币基金支持,在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说,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们因缺少外汇,曾经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他们只借给我们8亿美元。教训十分惨痛。
  同时,就亚太地区来说,经济总量占世界的57%、贸易总量占世界的48%,随着全球经济总量、外贸总量日益扩大,世界上只有一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来济困救急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丝路基金承担起区域性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拾遗补缺作用是顺理成章的。中国接近4万亿美元的外储也有能力担当如此重任。这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将是最实质性推进。
  总之,希望亚投行和丝路基金成为亚洲的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挥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补充作用,给亚洲各国带来福音。







欢迎光临 郧西论坛 (http://yunx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